发病症状:一般在乳熟后期到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病株最初表现萎蔫,全株叶片突然褪色,无光泽,叶片自下而上失水变成青灰色并干枯,呈现青枯症状。有的病株出现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骤然青枯,没有明显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情况在雨后乍晴较多见。病株根部、茎基部空心变软,遇风易折倒,破开后可见茎髓组织变褐分解,须根减少,易拔起;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离,籽粒无光泽灰暗,排列松散易脱粒。
防治措施:采用种植抗病品种播种前用新高脂膜拌种,可保温、保湿、吸胀,提高种子发芽率,使幼苗健壮。驱避地下虫害,隔离病毒感染。也可与种衣剂混用。加强栽培管理的综合措施。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高温沤肥,减少田间初侵染来源。合理密植,改善农田小气候,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钾肥。采用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注意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湿气滞留。及时中耕松土,避免各种损伤,叶面喷施新高脂膜和护树大将军,能自动形成一层肉眼看不见的高分子保护膜,优化植物吸水、透气、透光质量。屏蔽病虫扑食信号和削弱传播媒介,抵抗和防御自然环境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