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乌米”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2018-09-03 07:19

所谓“乌米”,即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被丝黑穗病菌侵染后,果穗变成一团黑粉、整株绝收的一种在东北、华北常发生的病害。一般玉米田发生5%左右,严重的发生20%以上,减产十分严重。

玉米“乌米”发生的原因

近年来,由于大面积连作和秸秆还田,发病呈加重趋势。该病属真菌病害,以厚垣孢子在土壤、有机肥、病秆上和附着在种子上过冬,种重茬、施用未充分腐熟的牛粪等有机肥料、秸秆割后立即还田,施用未消毒处理的种子,都可以加重发病。近年,各地养牛增多,以玉米秸秆为青贮饲料,病菌孢子通过牲畜肠道仍有生活力,牛粪未经充分腐熟施入地中,造成了病菌传播。

秸秆随割随粉碎还田,有利于“乌米”上孢子的扩散,增加了土壤中的菌源数量,有利于病害发生。该病一旦发生,没有治疗办法,只应立足预防,使其不发生或少发生。

玉米“乌米”的防治方法

(1)轮作。在上年发生“乌米”严重地块,力争轮作,种植玉米以外的其他作物,避免土壤中病菌的传病。

(2)施用净肥。采用有机肥时,一定要充分腐熟,通过高温发酵杀死病菌孢子后再施用。

(3)种子包衣或拌种消毒。机械播种玉米时,要采用含有立克秀(戊唑醇)成分的种衣剂,播前进行包衣处理,既可杀死病子上携带的病菌,播于土中后,又可形成药剂保护圈,预防土壤中病菌的侵害,预防发病。催芽坐水种时,要采用2%立克秀(戊唑醇)按种子重量的0.6%拌种后再播种,防病效果也很好,并对种子安全。也可以用12.5%速保利(烯唑醇),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防病效果也很好。应该指出的是用含有多菌灵、福美双的种衣剂对本病防效较差,不宜选用。

(4)消灭病株,减少菌源。受该病为害的玉米苗,在6—7叶期,表现为矮化,茎基膨大,下粗上细,节间缩短,株形弯曲,叶片密集,叶色浓绿,有的重病株分蘖增多而簇生,可结合人工定苗或铲地,将显出上述症状的病苗拔出或铲掉,消灭病株。在玉米拨节后,病株症状更为明显,可人工查田,趁“乌米”尚未散粉前,割除病株,减少菌源。还可结合隔行去雄时,再割一遍病株,更利通风透光增产。

(5)发病严重地块,不宜搞割后秸秆还田。下茬连种玉米,减少菌源,避免发病。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