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用抗病品种,避免在同一区域种植单一品种,做好不同抗源品种、不同抗性机制的合理布局,品种集团当家,提高抗性基因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控害作用,大力推广杂糯间栽,多种作物插花种植,利用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控制病害。
三、大力推广物理、生物等防控技术。一是灯光诱杀物理防治技术。利用昆虫趋光性,使用太阳能杀虫灯、频振式杀虫灯、投射式杀虫灯诱杀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二是性诱技术。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在性诱剂诱捕器中安放性诱剂诱杀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三是色诱技术。利用昆虫趋色性,应用粘虫色板粘杀害虫。四是利用稻鸭共栖治虫除草防病,保护利用天敌等生物生态控害技术。五是选用系列高效生物农药控制各种病虫技术。
四、秧田超级送嫁药预防分蘖期病虫技术。即在秧苗移栽前2~3天,倍量喷施防治螟虫、稻瘟病、稻蓟马等对路农药,以预防或减轻大田病虫的发生危害。
五、破口抽穗初期混合用药保穗技术。即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将预防颈瘟的农药,与防治稻曲病、纹枯病和稻飞虱的农药混合一次喷施,达到一次施药预防多种病虫的目的。
六、减量用药控害增产技术。核心技术是用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福戈)可湿性粉剂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用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嘉润)乳油防治稻曲病、纹枯病。减少农药用量,降低防治成本,具有增产效果,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防治效益,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七、全力推进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选用高效低毒友好对路农药,在药液中加增效剂,增强农药粘着、扩散和渗透性能,提高药效,减少农药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