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冬前发黄的原因及管理措施

2019-01-12 14:53

近年来,小麦冬前发黄现象较普遍,多为整地、播种质量差,田间管理不当等原因造成。如果管理措施跟不上,就会对小麦产量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应认真分析冬前小麦黄苗发生的原因,采取对应的管理措施,才能促苗转壮,把危害降到最低。

一、由整地、播种质量差形成的黄弱苗。原因:一是玉米秸杆还田质量差,秸秆量大,没有深耕,造成耕层秸秆棚架,导致种子入土不实或直接播种在秸秆上,秸杆腐烂过程中与麦苗争水争肥,苗黄瘦弱;二是整地时旋而不耙,或耙而不实,土壤悬虚,致使播种过深,透风跑墒,麦苗发黄细弱。管理措施:此类麦田应及时镇压(播种过深的麦田,要先退土清棵),以踏实土壤,促进麦苗健壮生长。

二、土壤污染形成的黄苗。原因:一是上茬除草剂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晚,土壤中残留超标,造成麦苗发黄矮化。此类麦苗多为根部发黄变褐,根少而短,麦苗生长受到抑制而黄化瘦弱。二是肥害造成的黄苗。一方面是施肥量过大。现在小麦底肥多是高氮(20%以上)复合肥,耕层普遍偏浅(我市一般12-17公分),种子与肥料间的距离较近,施肥量过大时,尤其是种肥同播田,因肥料浓度过高而产生盐害,造成烧根、烂根;另一方面是有的尿素在生产过程中,因处理不当缩二脲超标,发生烧根、烧苗,造成肥害。管理措施:对此类黄化麦田,可采用喷施解害灵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的方法进行缓解。

三、病虫危害形成黄、死苗。

1、地下害虫造成死苗:近年来,随秸杆还田面积的不断扩大,地下害虫呈回升趋势,田间危害较重,尤其是土壤处理与药剂拌种质量差的地块,在小麦播后一个月,田间就开始出现因地下害虫危害而黄苗、死苗,缺苗断垄现象,严重田麦苗受害率5%以上。管理措施:对轻发生的地块,可选用有机磷(辛硫磷或毒死蜱)兑水喷淋受害麦苗根基部,并向两边各延伸1-2米进行挑治;重发田,可用土壤处理剂或以上有机磷药剂制成毒土顺垄撒施,结合中耕效果更好。

2、麦蚜、麦蜘蛛危害的黄苗:二者吸取叶片汁液而造成的叶片发黄,当前麦田以红蜘蛛为主,可用菊酯类进行喷雾防治。

3、小麦孢囊线虫病危害的黄苗、僵苗:主要危害根部,使作物根系变成球状瘤节,抑制作物生长,下部叶片从叶尖开始变黄,随后整叶颜色变淡变褐、干枯,病株长势弱,分蘖少,穗小粒少,似缺肥状。此病在我近二年发生面积、危害程度逐渐上升,目前有的田块已表现出明显受害症状。此病可选用噻唑磷或阿维菌素颗粒剂进行沟施。

4、小麦根、基部病害:小麦全蚀病、根腐病和纹枯病等为害根系和茎基部,阻碍养分和水分的运输而造成小麦叶片发黄。每亩可用三唑酮、戊唑醇等三唑类药剂进行茎基喷雾防治。

四、密度过大:播种不匀或播量过多,使麦田群体密度太大,也会导致小麦发黄。此类麦田应迅速间苗并及时追肥。

五、湿害形成僵苗发黄:主要发生在土质粘重、地势低洼的受渍田块。此类麦田应及时排除渍水,及时中耕松土散墒,降低田间湿度。

六、冬前化学除草不当形成黄苗:一是用药量大。冬前麦田杂草较小,厂家推荐使用的低剂量就可起到较好的防效,但群众在化学除草时,仍用年后麦田化学除草的高剂量,甚至盲目加大使用剂量,造成麦苗发黄、甚至死苗。二是用水量过少,一般1亩地1桶水(12-15公斤),药液浓度高,且打药时,来回重叠喷药,草多处重喷现象普遍,导致除草剂害药害重。此类麦苗,轻者可喷施芸苔素内酯或优质氨基酸叶面肥;重者可及时喷施解害灵或920解除药害,促苗转壮。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