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鞘和茎秆上,小麦受害后,输导组织受损,导致穗粒数减少,籽粒灌浆不足,千粒重下降,一般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的可减产35%以上。
为害症状小麦纹枯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为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小麦播种以后,发芽时若受病菌侵染常引起烂芽,麦苗不能出土;苗期感染,在土表附近产生褐色条斑,甚至造成黄苗和死苗;小麦拔节后,症状逐渐明显。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黄褐色椭圆形或梭形病斑,以后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侧发展为害茎部,重病株基部一二节变黑甚至腐烂,常早期死亡;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叶鞘上的病斑呈云纹状花纹。病斑无规则,严重时包围全叶鞘,使叶鞘及叶片早枯。在田间湿度大、通气性不好的条件下,病鞘与茎秆之间或病斑表面,常产生白色霉状物。在上面,初期散生土黄色或黄褐色的霉状小团,担孢子单细胞,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基部稍尖,无色;小麦孕穗抽穗期病情迅速发展,扬花灌浆期病株率达到高峰,病斑扩大,相互连成典型的花杆症状,烂茎,致使主茎和大分蘖常不能抽穗,形成枯孕穗有的抽穗后成为枯白穗,结实少、籽粒秕瘦,病株植株矮小,易倒伏。
发病特点病菌的菌核和菌丝在被害植物残体上或在土壤内越夏或越冬,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被害植株上的新病斑可长出菌丝,伸出寄主表面,向邻近的麦株蔓延进行再侵染。冬麦播种过早、太密,冬前麦苗过旺或使用氮肥过多,麦苗徒长的麦田,以及春季遭受低温寒害、脱肥或灌水太多的麦田,发病均较重。秋冬温暖,翌年春季多雨潮湿的天气,施用带病残体且没有腐熟的粪肥,以及酸性土壤,均有利于发病。小麦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返青拔节期防治合理追肥浇水,控制田间群体密度。2月下旬-3月中旬,根据病情发展和气候条件(病株达10%以上),且春季雨水较多时要及时防治。亩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5%丙环唑乳油30-35克,兑水50公斤喷雾,隔7-10天喷一次药,连喷2次。注意:因为纹枯病的发病部位在小麦茎基部,用药时尽量将药液喷洒在麦株茎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