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冻菌栽培试验

2020-04-30 20:48

黑木耳冻菌栽培,就是东北地区在冬季制作黑木耳栽培种时,将长满菌丝的栽培种放在室外速冻,待春季再出耳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之所以形成,是由于某些黑木耳栽培户,因培养室过小或为了销售栽培种,预先制作出一批栽培种,腾出培养室,达到再生产一批栽培种之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虽在有栽培户中也有应用,但在产量和质量上,尚无定量结论。为了给栽培户生产一个指导意见,笔者于2011年做此实验。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菌种

黑木耳lk916来源于伊春原生态食用菌研究所。

1.2材料、设备

白桦木屑、麦麸、豆饼、聚氯乙烯塑料菌袋(17㎝×33㎝×0.05㎜);拌料机、装袋机、常压灭菌锅、料袋周转筐、无菌工作台、培养室;喷灌设施、晾晒床架等常用设备。

1.3试验方法

1.3.1菌种制作

1.3.1.1母种

选用PDA培养基分装于试管中,每管12mL,塞上棉塞,126℃灭菌30min,待压力降到0时,取出试管摆成斜面。无菌接入3mm的菌块,置于斜面中央。放入25℃恒温箱中培养15d~20d。

1.3.1.2原种

培养料配方:木屑86.5%、麦麸10%、豆饼2%、石膏1%。

制作方法:先将麦麸、豆饼、石膏、白灰拌匀,再与木屑拌匀,加水,使含水率达到55%,拌料机拌料。装袋机装袋后,将袋口拉起,顺一个方向拧,将棍插入。棍上盖棉花,再盖上纸盖。将此料袋装入周转筐内,再将此筐装入灭菌锅中。采用常压蒸汽灭菌。待锅内温度达到100℃时,保持8h。住火后将周转筐取出,搬至冷却室。待袋内料温降至25℃以下时,无菌接入母种,每支接种4袋~6袋。置于22℃~25℃黑暗条件下培养。

1.3.1.3栽培种

在1.3.1.2中,将培养料的湿度调整到60%~65%,不盖棉花和纸盖。其余同。重量1.15kg·袋-1~1.2kg·袋-1。无菌条件下接入栽培种,每个原种接40个~50个栽培种。40d~50d菌丝长满培养料。

1.3.2栽培种处理

1.3.2.1冻菌

将长满的栽培种装入编织袋内,每编织袋装50个,缝好袋口。再将编织袋整齐的码好,高度4层,长、宽不限。每摞之间留5cm空隙。其上盖膜遮雨雪。

1.3.2.2对照

长满菌丝的栽培种,再培养10d。然后4℃~6℃低温保存。

1.3.3出耳试验

采用林下栽培方式。具体做法:作床。先将地表面废弃物全部清除,沿东西方向作床,长50m,宽1m~1.5m。床上撒杀菌剂、杀虫剂、喷除草剂。将1.3.2.1和1.3.2.2运到出耳场地2d~3d后开口、摆袋。具体方法:6月5日开口,开口呈鱼鳞型,深0.5cm~0.8cm,每袋开口81个~90个。开口后置于床上,每平方米摆20袋~22袋,每日视天气情况浇水,如无雨,则颠倒黑白浇水,早晚各两次。给水时间共1h。待子实体8分成熟时采收,置于晾晒网上晒干。分别记录每个配方的原基形成时间、采收时间、产量。

2结果

栽培种不同处理对黑木耳原基形成、产量的影响。见表1。

2.1不同处理方式,相同下地时间对原基形成的影响

从表1得知,不同处理方式,相同下地时间对原基的形成无影响。

2.2不同处理方式、相同下地时间对采收时间的影响

从表1得知,不同处理方式,相同下地时间对采收时间有影响。1.3.2.1采收早,比1.3.2.2提前4d~6d。

2.3不同处理方式、相同下地时间对子实体产量和颜色厚度的影响

从表1得知,不同处理方式、相同下地时间对子实体产量有影响。1.3.2.1比1.3.2.2产量高5%、颜色较黄、厚度较薄。

3结论

用冻菌栽培黑木耳可行。只要在适合黑木耳生长的季节下地,管理得当,原基形成时间与正常栽培种无区别;产量比正常栽培提高5%左右、颜色较黄、厚度较薄。

注意的问题:冻菌要完全解冻再开口,否则易导致原基形成较晚及引起后期污染。冻菌栽培黑木耳产量较高及颜色黄的原因有待探究。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