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病、褐斑病都以菌丝块或菌丝在土中病残体上越冬,翌年在合适条件下菌丝直接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成为田间再侵染源。褐斑病一般在开花前开始发生。病菌发育适温25~28摄氏度,对温度适应幅度较大,且较黑斑病菌耐低温,因此发生较黑斑病早。黑斑病发生比褐斑病略晚。病菌生长发育温度为10~37摄氏度,最适25~30摄氏度。当相对湿度80%以上,雨日3天以上,降雨量10毫米以上,露日3~4天有利于病害大流行。在田间,通常生育前期发病较轻,后期发病较重;幼嫩叶片发病较轻,老叶发病较重。品种间对病害的抗性有一定差异。
病菌以子座或菌丝团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子囊腔在病组织中越冬,但不是主要初侵染源。翌年遇适宜条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落到花生叶片上,遇适宜温度和水滴,萌发产生芽管,直接穿透表皮进入组织内部,产生分枝型吸器汲取营养。病菌生长温限10-37℃,最适为25-28℃。秋季多雨、气候潮湿,病害重;少雨干旱年份发病轻。土壤瘠薄、连作田易发病。老龄化器官发病重;底部叶片较上部叶片发病重。鲁花3号、海花1号、蔓生型小粒种易感病。
菌丝直接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成为田间再侵染源。
花生叶斑病常发生在低温多雨的天气,病菌随风雨进行传播。
一般在阴雨连绵、光照不足、湿度大的年份,叶斑病发生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