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青枯病发生规律是什么?

2021-06-30 09:03

马铃薯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青枯假单胞菌。病原细菌主要在土壤、病残体和种薯中越冬,病菌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进入维管束迅速扩展繁殖并堵塞维管束,使植株出现青萎症状。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块的病菌在窖里越冬,无寄主可在土中腐生14个月至6年。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透过导管进入相邻的薄壁细胞,致茎部出现不规则水浸状斑。

青枯病是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运输导致萎蔫。青枯假单胞菌在10~40℃均可发育,最适为30~37℃,适应pH6~8,最适pH6.6,一般酸性土发病重。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马铃薯青枯病病菌一般潜伏在土壤和种薯中,一旦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时,就会慢慢滋生漫延,危害马铃薯株苗。

播种病薯可直接引起植株发病。在田间经灌水或雨水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染,并可透过导管进入相邻的薄壁细胞。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系统扩展、堵塞导管,阻断水分输导而致植株萎蔫。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土壤低洼、含水量高、排水不良、阴雨连绵,或天晴后气温剧升时,发病严重。偏酸性土壤发病较重。线虫等地下害虫多的地块病害严重。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