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发性真菌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发病部位会产生白色粉斑,颜色由白转暗,后期霉斑内产生小黑点,影响植株叶片光合作用,致使病株的成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从而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本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皆可发生,地上部各部位均可受害,但以叶片、叶鞘为重。患部表面初现白色霉点(病菌菌丝体及无性态的分孢梗和分生孢子),后霉点转呈灰色至粉红色的霉斑,霉层中还可见许多针尖大的黑粒(病菌有性态的闭囊壳)。严重时霉斑连合成片,患部组织褪绿变黄以至干枯。早发病的植株矮缩不能抽穗,迟发病的可致穗粒颖枯和籽粒不饱。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于植株叶鞘、茎秆和穗部。一般叶正面病斑较叶背面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病害重。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状霉层,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呈长椭圆形。小麦白粉病常与条绣病混发,建议用三唑类农药进行兼治。发病初期可用粉锈宁喷雾,每7-10天喷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