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以菌丝体附着在病株残体上,在田间、土壤、棚架中越冬,成为翌年侵染源,也可以分生孢子附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越冬,成为近距离传播的主要来源。主要靠雨水、气流和农事操作在田间传播。最低温度在10℃以上,下午18:00时到次日10:00时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0%,且植株叶面结露时,该病容易发生和流行。黄瓜黑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黑星病菌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在土壤中、架材和种子上越冬,其发生、发展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该病病菌在空气相对湿度93%以上,平均温度为15℃-30℃之间较易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适宜萌发的温度是15℃-25℃,并要求有水滴和营养。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植株叶面结露,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此外,重茬地,雨水多,浇水过多,通风不良,发病较重。黄瓜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生长点、嫩叶、嫩茎和幼瓜。幼苗发病子叶出现黄白色近圆形病斑,严重时心叶枯萎,形成秃头苗,成株生长点被害形成秃桩。嫩叶染病,叶面呈现近圆形褪绿小斑点,扩大为2~5毫米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淡黄褐色,后期多呈星状开裂,病叶多皱缩。茎、卷须、叶柄、果柄上的病斑长梭形,黄褐色,稍凹陷,易龟裂,潮湿时表面生灰黑色霉层(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瓜条染病,初生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溢出透明的黄褐色胶状物,后变为琥珀色,凹陷、龟裂呈疮痂状,病部停止生长,瓜畸形,病瓜一般不腐烂,但无食用价值,潮湿时可生明显的灰黑色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