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菌核病,俗称“白杆”、“麻杆”、“霉蔸”等,是一种由核盘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该病害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冬油菜区中发生尤为普遍,但在北方春油菜区相对较少。其主要症状包括叶片出现不规则同心轮纹,茎部产生梭形或长条形病斑,花瓣呈现水浸状病斑,角果出现白色病斑并逐渐变成灰白色,内部结生黑色菌核。在潮湿条件下,症状更为明显。
油菜菌核病的病原菌为核盘菌,其菌核在土壤中存活并萌发形成子囊盘,释放出的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并侵染花瓣。田间侵染循环主要包括花瓣侵染和菌丝侵染两种方式。此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菌核数量、气象条件(降雨量、相对湿度、气温)、栽培管理(品种抗性、种植密度、施肥情况)、发病时期和耕作制度等。
为有效防治油菜菌核病,需采取综合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清除病残体并深翻土壤,加强栽培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性。
化学防治方面,选择多菌灵或百菌清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并于初花期使用菌核净以取得最佳效果。
科学的管理和防治策略对于控制油菜菌核病、保护油菜生产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