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溃疡病是由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引起的细菌性病害。该病主要危害猕猴桃的新梢、叶片、枝蔓和花蕾,通常不侵染果实和根。病菌能侵害至木质部,导致局部溃疡腐烂,阻碍养分输送和吸收,使树势衰弱,严重时可环绕茎杆,导致树体死亡。
病程早期,病斑在新生枝蔓上表现为水渍状,后颜色加深,渗出乳白色黏液,最终变为红褐色。叶片发病时,新叶展开后呈现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潮湿时病斑扩展迅速。花蕾受害后不能张开,最终变褐枯死。枝干发病时,皮层组织水渍状变软,病斑绕茎后会导枝干或整体植株枯死。
溃疡病具有潜伏侵染特性,病菌可在树体内存活较长时间,不表现症状。发病高峰期为春季和秋季,春季发病程度与冬季低温冻害呈正相关。平均气温在10-14℃时有利于发病,超过25℃则病害扩展缓慢。低温高湿、重茬连作、不合理施肥用药等因素均可加重病害发生。
防治溃疡病的措施包括:选用抗病、耐寒品种如徐香、金魁等;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避免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合理修剪,将病枝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菌来源;避免早春灌水,降低果园湿度;采用树干涂白或包扎处理保护伤口;对修剪刀具消毒处理,减少人为传播。
具体药剂防治可选用硫酸铜钙、噻菌铜等铜制剂,或中生菌素、春雷霉素等抗生素类药剂,在早春和晚秋病害发生初期进行喷雾防治。此外,使用氨基寡糖素等作为保护性喷雾剂,也能增强树体抗病能力,阻止病菌侵入扩散。
总之,溃疡病的防控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取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手段,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