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灰霉病发病初期治疗,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2023-09-15 20:10

草莓灰霉病的防治以栽培措施为主,同时结合药剂防治。栽培上采用高笼栽培、地膜覆盖。控制密度,防治植株生长过旺,及时摘除老叶,降低湿度,大棚内及时通风换气等都可以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药剂防治在开花前喷0.4%等量式波尔多液;发病时用50%多菌灵800倍液,75%百菌清650倍液交替使用,每隔5~7天喷几次。大棚栽培采果时,尽量不要使用药剂。

选用抗病品种:由于草莓品种对灰霉病均无免疫能力,但品种之间的抗、感病程度有差异,因此在栽培草莓时,应选用优质、丰产、抗病性强的品种。

发病初期,可用活孢子2亿个∕克木霉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000亿个孢子∕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5-7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次。一般以花期和坐果期为重点防治时期,药剂喷施部位主要是残花、叶片、叶柄和果实。发病初期,可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干悬浮剂800倍液,要注意交替轮换用药或药剂混合施用,有利于提高药效,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化学防治:可选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每7天1次,接连喷2-3次,主张交替轮换施药,也可采用速克灵烟剂进行熏蒸。

于现蕾到开花期进行,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扑海因500倍~700倍液等喷雾。

根腐病:从下部叶开始,叶缘变成红褐色,逐渐向上凋萎,以至枯死。支柱在中间开始变成黑褐色而腐败,根的中心柱呈红色。防治对策:草莓移栽前用40%芦笋青粉剂600倍液,浇于畦面,然后覆土,整平移栽,以有效杀死土壤中的病菌,降低田间菌源基数,减少传染机会。

药剂防治:从花序显露开始,选用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50%代森锰锌500倍液、50%敌菌灵600倍液、75%百菌清600~800倍液、50%速克灵或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10%多环丝氨酸可湿性粉剂每亩100~150克兑水75千克、50%扑海因(通用名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每亩100~135克加水75千克等药剂均可,每隔7~10天喷一次,共3~4次;防治大棚或温室草莓灰霉病,每立方米空间用抑菌灵0.1克熏蒸。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土壤处理:定植前每亩撒施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6千克后,耙入土中防病效果好。移栽或育苗整地前处理:可选用65%甲硫·乙霉威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对棚膜、土壤及墙壁等表面喷雾,进行消毒灭菌,一般以花期和坐果期为重点防治时期,药剂喷施部位主要是残花、叶片、叶柄和果实。发病初期,可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7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次。

主要为果实,也侵害叶片和叶柄。发病多从花期开始,病菌最初从将开败的花或较衰弱的部位侵染,使花呈浅褐色坏死腐烂,产生灰色霉层。叶多从基部老黄叶边缘侵入,形成V字形黄褐色斑,或沿花瓣掉落的部位侵染,形成近圆形坏死斑,其上有不甚明显的轮纹,上生较稀疏灰霉。果实染病多从残留的花瓣或靠近或接触地面的部位开始,也可从早期与病残组织接触的部位侵入,初呈水渍状灰褐色坏死,随后颜色变深,果实腐烂,表面产生浓密的灰色霉层。叶柄发病,呈浅褐色坏死、干缩,其上产生稀疏灰霉。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移栽或育苗整地前对棚膜、土壤及墙壁等表面喷雾,进行消毒灭菌,并配合喷施新高脂膜增强药效。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或滴灌节水栽培选用紫外线阻断膜抑制菌核萌发。使用70-100倍液进行喷雾。发病处理方法一旦发病,应及时小心地将病叶、病花病果等摘除,放塑料袋内带棚、室外妥善处。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