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灰霉病和疫病的区别,韭菜灰霉病的发病规律是什么?

2023-11-21 22:13

韭菜灰霉病的发病规律: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韭菜灰霉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3-6月。年度间早春温度偏低、多阴雨、光照时数少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2-3年老韭菜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特别是保护地春季阴雨连绵、气温低、关棚时间长、通风换气不良,极易引发病害。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的形式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在鳞茎表面越冬。但在气候温暖地区,多以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反溅传播,病菌从气孔或伤口等侵入叶片,引起初侵染。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和农事操作等传播,进行再侵染。深埋土下15厘米的菌核,经21个月,成活率仍达79%。

主要危害韭菜、洋葱、大葱等葱蒜类蔬菜。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的形式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在鳞茎表面越冬。但在气候温暖地区,多以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反溅传播,病菌从气孔或伤口等侵入叶片,引起初侵染。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和农事操作等传播,进行再侵染。深埋土下15厘米的菌核,经21个月,成活率仍达79%。

韭菜灰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初在叶面上产生白色至浅褐色的小点,继而由叶尖向下发展。病斑扩大后呈椭圆形至梭形,后期病斑相连产生大片枯死斑,使半叶或全叶枯死。湿度大时枯叶表面密生灰色至灰褐色的绒毛状霉层。有时病叶上不产生白点,由割茬的刀口处向下腐烂,开始呈水渍状,后变为淡绿色,有褐色轮纹,病斑为半圆形或V;字形,湿度大则生灰褐色或灰绿色绒毛状霉层。引起整簇溃烂,严重时成片枯死。

病菌喜冷凉、高湿环境,发病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15~21℃,相对湿度80%以上。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露地栽培韭菜灰霉病的主要发病盛期为春季节3~5月。韭菜灰霉病的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生长不良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冬春低温、多雨年份危害严重。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及病株上越冬,随气流、雨水、灌溉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温度高时产生菌核越夏。低温高湿发病重。在早春或秋未冬初,遇到连阴雨天气,相对湿度95%以上,易造成流行。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的形式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在鳞茎表面越冬。但在气候温暖地区,多以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反溅传播,病菌从气孔或伤口等侵入叶片,引起初侵染。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和农事操作等传播,进行再侵染。深埋土下15厘米的菌核,经21个月,成活率仍达79%。病菌喜冷凉、高湿环境,发病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15~21℃,相对湿度80%以上。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的形式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在鳞茎表面越冬。但在气候温暖地区,多以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反溅传播,病菌从气孔或伤口等侵入叶片,引起初侵染。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和农事操作等传播,进行再侵染。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葱鳞葡萄孢菌侵染引起。主要危害韭菜、洋葱、大葱等葱蒜类蔬菜。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的形式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在鳞茎表面越冬。但在气候温暖地区,多以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反溅传播,病菌从气孔或伤口等侵入叶片,引起初侵染。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和农事操作等传播,进行再侵染。深埋土下15厘米的菌核,经21个月,成活率仍达79%。病菌喜冷凉、高湿环境,发病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15~21℃,相对湿度80%以上。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的形式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在鳞茎表面越冬。但在气候温暖地区,多以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反溅传播,病菌从气孔或伤口等侵入叶片,引起初侵染。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和农事操作等传播,进行再侵染。韭菜灰霉病的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

该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茎部也可受害。叶片发病时以下部叶受害较重。发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白色或浅灰褐色小点,在湿度大时表面产生稀疏霉层,小斑点逐步扩大成椭圆形,后期病斑愈合成大片枯死斑,导致半叶或全叶腐烂枯死,潮湿时枯死叶片表面密生灰色至灰褐色毛状霉层。遇连阴雨天气,相对湿度达95%以上时,容易诱发此病流行。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