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枯萎病,又称萎蔫病或蔓割病,主要危害叶片、茎蔓和果实。幼苗子叶受害时,叶缘出现水渍状小点,逐渐扩大成褐色圆形或半圆形斑,严重时可导致整个子叶枯萎。真叶受害时,病斑多出现在叶缘或叶脉间,初期为水渍状小点,高湿条件下迅速合并渗透,使叶片失水青枯。高温干燥时,形成直径2-3毫米的圆形褐斑,潮湿时可合并成大褐斑,导致叶枯。茎蔓受害时,产生椭圆形或梭形、微凹陷的浅褐色斑。果实受害时,产生周围略隆起的圆形凹陷暗褐色斑,严重时引起果实腐烂。潮湿时各受害部位可长出黑色霉状物。
西瓜枯萎病的典型症状是萎蔫,初在病株茎蔓基部的叶片萎蔫,似缺水状,中午明显,早晚尚可恢复。病茎蔓基部呈黄褐色,基部缢缩,常有茶褐色胶质物溢出,病根变褐,高湿时病蔓上有粉红色霉层。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连作会加重病害的发生。病害的发生与气候和土壤关系密切,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耕作粗放,整地不平,对西瓜根系发育不利,发病都会加重。土壤温度在24-30℃,多雨潮湿时病势发生较快;过分干旱也易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