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动物肝胆管内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为牛、羊等家畜感染,偶可感染人类。临床表现包括发热、肝区疼痛、肝脏肿大并有压痛、末梢血液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等。中间宿主为椎实螺,尾蚴在水草或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人们在口含或进食这些植物时受感染。
防治措施包括:
1.选择高燥地区放牧,不到沼泽、低洼潮湿地带放牧。
2.实施轮牧,避免肝片吸虫病的传播。
3.饮水卫生,尽量饮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等清洁的水,避免到低湿、沼泽地带去饮水。
4.消灭中间宿主和妥善处理患病脏器。
5.每年春、秋各驱虫一次,常用药品有重碘柳胺、三氯苯唑、丙硫苯咪唑等。
治疗方案包括:
1.使用长效土霉素杀虫,双黄连退热。
2.对于下巴有水肿的羊只,加用氯氰碘柳胺杀死肝片吸虫,并注射呋塞米。
3.使用硫酸二氯酚,按每公斤体重0.08-0.1克,配成悬浮液一次口服。
4.使用硝氯酚,按每公斤体重3-5毫升,一次口服。硫双二氯酚治疗也有效。
通过上述措施和定期驱虫,可以有效防治羊肝片吸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