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二类传染病,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是I型牛疱疹病毒(BHV-1)引起的一种牛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以呼吸道为主,伴有结膜炎、流产、乳腺炎,有时诱发小牛脑炎等。本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以及空气传播,感染牛、水牛、山羊、猪等动物。病毒在环境中存活时间为常温下30天、4℃下可存活30-50天、pH6-9下十分稳定,对热、甲醛、酸敏感,可被大多数常用消毒剂迅速灭活。本病主要感染牛,多发生于育肥牛,其次是奶牛。病牛和带毒牛是传染源,有的病牛康复后带毒时间长达17个月以上。病毒随鼻、眼的分泌物、精液排出,易感牛接触被污染的空气飞沫或与带毒牛交配,即可通过呼吸道或生殖道感染。本病多发于冬春舍饲期间。当存在应激因素(如长途运输,饲养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潜伏于三叉神经节和腰、荐神经节中的病毒可以活化,并出现于鼻汁等分泌物中,隐性带毒牛往往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牛群发病率10%~90%,病死率1%~5%,犊牛病死率较高。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常常经上呼吸道粘膜、生殖道粘膜侵入,还可经眼结膜上皮和软壳蜱侵入。经上呼吸道入侵的病毒沿粘膜、神经纤维、淋巴管扩散到邻近部位引起上呼吸道炎症、结膜炎。在病毒血症期间,病毒可侵入呼吸道深部、系统、胎犊中,在这些部位引起病变,表现发热性全身性呼吸器官疾病、脑膜脑炎或流产。因条件致病菌易在发炎的粘膜中繁殖,所以有时还可能发生继发性炎症病变如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