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病是由于奶牛糖类和脂肪代谢紊乱,导致在血液中积累大量酮体,由尿液、乳汁和呼出气体排出,并以低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就是糖缺乏或不足学说,由于糖缺乏时,机体动用体脂肪,分解产生过多酮体,因此该学说包括糖代谢紊乱及脂肪代谢紊乱。另外,由于草酰乙酸在糖和脂肪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学说又称草酰乙酸缺乏学说。
奶牛酮血症多因饲养不当,饲料内蛋白、脂肪过剩,醣类和维生素不足,致使血糖降低,肝脏生糖作用增强,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高产奶牛运动不足以及患有肝脏疾病或胰岛素产生不足,也往往引起该病。在泌乳早期,奶牛的采食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泌乳需求,往往会出现能量负平衡。这是由于奶牛在产后4~6星期就达到泌乳高峰,但大约在产后8~10星期食欲才能够恢复正常,并使采食量达到高峰。
此时奶牛摄入的葡萄糖和能量无法满足其机体泌乳所需要的能量,机体会动员储存的脂肪等非糖物质,经糖异生途径在肝脏内合成葡萄糖或糖原,但缺乏生糖物质,肝脏只能把有限的脂肪转化成糖原,糖异生的中间体乙酰辅酶A会转化生成大量酮体。当奶牛进入高产期时,必然会促使这种不平衡状态进一步加重,使机体开始动员肝糖原、体蛋白和体脂肪,生成过多的酮体,进而引发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