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也就是常说的羊天花,主要是由羊痘病毒入侵引起的,属于人畜共患的一种疾病类型。此病典型症状全身皮肤,尤其无毛处有特异性痘疹。山羊痘四季皆发,可经呼吸道、破损皮肤或黏膜、吸血昆虫叮咬传播。山羊痘的流行范围非常广泛,平均有6~8d的潜伏期,有典型羊痘、顿挫型羊痘和非典型羊痘三种,预防接种工作要注意找准注射部位、剂量准确等。
羊痘是接触感染羊痘病毒的病羊后所引起,潜伏期五到六天,三到六周消失,好发于手指、手背、前臂,皮损单个或数个。初期,表现为坚硬的红色和蓝色的小丘疹,逐渐增大而形成平顶的脓血大疱,成熟的直径长为两公分,周围有红晕环绕。
羊痘病的诊断以临床症状为依据,在疑似出现羊痘病时,首先观察其呼吸,观察呼吸是否急促、困难,是否有脓性或浆性鼻液,观察其食欲状况,看是否有食欲下降,流泪等,最后,观察其体温是否有升高,鼻眼有无分泌物,或脸部肿胀。若有上述情况,则病情已进到了中期,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山羊痘的诊断要点:不论大小羊均可感染发病。大羊死亡率稍低,小羊死亡率很高。病羊体温升高到42℃左右,不吃,全身皮肤到处出现痘疹红点,然后出现水泡,剧痒擦栏引起皮肤溃烂,形成脓胞,结痂,继发化脓感染和肺炎者病情严重,羔羊或抗病力差的羊多数死亡。耐过20天以上不死者,逐渐自然康复,痘痂脱落,留下白色皮痕。完全康复需要2个月以上。
根据病程和症状即可诊断本病。但要注意与传染性脓疱相鉴别。传染性脓疱在自然流行时,除山羊发病外,绵羊也可发病,而且疱疹的中央缺乏脐状凹陷,且病羊无全身症状,多数病例的疱疹相互融合,形成大的增生性疣状物,在其上覆盖有坚硬的角质化痂皮。
羊痘一般是指羊痘病,是由羊痘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病。羊痘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小丘疹、水疱、出血性脓疱等。典型病例根据其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特点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血清学试验、病毒分离培养、荧光抗体检测或电镜观察等检测。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为病毒中和试验。由于羊痘有肉眼可见的痘疹症状,一般不需进一步做实验室检查。对于非典型羊痘,一般采用中和试验(细胞中和试验、羊体中和试验)和生物学试验。鉴别诊断,应与羊传染性脓疱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