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蛙经过一段时间培育,个体长到50克~100克后可进入成蛙养殖。
成蛙池的选择与设计
成蛙比幼蛙的适应能力和捕食能力强,养殖场地面积要大些。天然积水池、坑塘、鱼池、杂草丛生的洼地、稻田等都可利用,也可在房前屋后的瓜棚、树荫、庭院的葡萄架下建池塘。由于成蛙善于跳跃、掘土打洞、爬墙上树,养殖池要有防逃设施,周围不留可立足的陆地,水深至少要让牛蛙后腿踩不到底,池壁高出水面30厘米~40厘米。池内不应设置隐蔽死角或洞穴。
室外越冬只需将池水加深至1米左右即可安全越冬。室内养蛙为集约化养殖,池分为浅水区(10厘米深)和深水区(30厘米~40厘米深),深水区占整池面积的1/4~1/5。
成蛙半精养
利用鱼池、洼地、稻田、藕塘等进行养蛙,由于面积大、蛙较分散,以天然饵料为主配合饲料为辅。体重100克以上的蛙放入大池或稻田,池中设浮于水面的饲料台,按精养方式每天投饲。运用灯光诱虫可解决大部分饵料。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0只~30只。
成蛙的集约化养殖
室内养殖池面积10平方米~20平方米,配备自来水或井水。可采用2米为一层的立体养殖结构。放养密度:100克以上的蛙每平方米50只,100克以下的适当增加密度。
日常管理要点:
1.4-10月为养殖关键期,需充足饵料供应
2.22℃~28℃条件下每天投喂2-3次,饲料量为体重的3%
3.定时换水、清洗食场
4.观察蛙健康状况,及时防病治病
5.严防蛇鼠侵袭
6.有条件可加温养殖,一年可产两批商品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