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沙门氏菌病又称子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2-4月龄子猪。急性病例表现败血症症状,慢性病猪发生坏死性肠炎,以顽固性下痢为特征。
本病多为散发或呈地方性流行,一般初次流行时病猪多为急性败血型,老疫区则多为慢性,主要侵害20日龄至4月龄子猪。发病无季节性,多与猪瘟混合感染,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急性败血型症状为高热、食欲不振、呼吸迫促和耳、四肢、腹下部等皮肤出现紫斑,有时后躯麻痹,排血性黏液稀便或便秘。剖检见全身淋巴结肿胀,脾肿大呈暗紫色,肺水肿。
慢性下痢型常见于3月龄猪,表现为顽固性水样下痢,粪便恶臭,发热呕吐,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剖检可见大肠、盲肠、结肠黏膜肥厚,形成糠麸样溃疡。
防治应以加强饲养管理为主,在常发地区对1月龄以上子猪接种弱毒菌苗。治疗可选用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等敏感抗菌药物。对慢性病猪应及时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