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2023-04-14 08:24

仔猪腹泻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在养猪生产中,发生率高,尤其是1~2月龄仔猪最为常见,是养猪业的一大难题。发病仔猪常表现厌食或拒食、消化机能紊乱、腹泻、水肿、生长迟缓、饲料利用率低等症状。引起仔猪腹泻病原种类繁多,病性复杂,有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主要发生在1~3月龄,特别是1~3日龄的新生仔猪,7~20日龄的乳猪,断奶后10~15d内的仔猪多发。

1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

1.1 病原微生物因素

仔猪黄痢,以1~4日龄最为常见,夏季多发。排黄色或黄白色糊状粪便,粪中含有凝乳小块、腥臭,严重者排粪失禁,肛门和阴门呈红色。剖检可见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肠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

仔猪白痢,多发生于7~30日龄,以7~14日龄最常见且较严重,病猪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的腥臭粪便为特征,剖检可见结肠内容物呈浆状、糊状或油膏状,呈乳白色或灰白色。

仔猪红痢,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1周龄以上发病较轻,四季均发,以排红色粪便和肠黏膜坏死为特征。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各年龄的猪均易感,以2周龄以下的猪多发,且死亡率较高。仔猪吮乳后常出现呕吐,不久出现剧烈腹泻,排水样黄色或灰色粪便,常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日龄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

猪痢疾,多发于7~12周龄,病初体温达40℃~41℃,排黄色或灰色软便,后期粪便呈水样,常混有血液、黏液及黏膜,使粪便呈油脂样或胶冻状。剖检可见急性病猪大肠卡他性出血肠炎,肠腔充满黏液和血液。

流行性腹泻,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常以暴发性腹泻的形式发生在非免疫断奶仔猪或各种年龄的猪。病猪表现出呕吐、腹泻和脱水,粪稀如水,呈灰黄色或灰色。

猪副伤寒,多发生6月龄以下,1~2月龄最易感。急性者为败血病,慢性者为坏死性肠炎,有时发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

猪轮状病毒性肠炎,10~28日龄猪最易感染,并有明显的腹泻,死亡率较低。

1.2 非病原微生物因素

因母猪饲养管理不当致使母乳缺乏使仔猪处于饥饿状态,引起仔猪低血糖症,导致腹泻;母猪乳汁过浓过稀引起仔猪食后消化不良;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过高;或微量元素中铁含量过高;仔猪缺乏维生素或矿物质;圈舍或产仔母猪乳房消毒不严、保温措施不力等都是引起或诱发仔猪腹泻的重要原因。

2 仔猪腹泻的预防控制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

防止外来疫病的传入,进场车辆及饲养员进入舍区要消毒;保持圈舍清洁卫生、舒适干燥;定期进行消毒。对母猪的乳房和胸腹部在仔猪吃初乳前应进行全面的清洗消毒。

2.2 免疫预防

对产前母猪和初生仔猪进行有针对性的免疫疫苗接种。

2.3 合理配制仔猪日粮

在7日龄左右,仔猪补喂全价饲料,使仔猪建立对饲料粗蛋白的免疫耐受性。同时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和中粗纤维含量。

2.4 加强营养吸收

在断奶前后的仔猪饲料中适当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有机酸、复合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等。

2.5 应激控制

制订完整的猪群药物保健计划,仔猪在断奶、转群或者其他应激因素时,除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外,还应加入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抗应激药物。

2.6 定期驱虫

以球虫病为主要对象,定期服用驱虫药物。

2.7 科学饲养母猪

怀孕前期应多喂青绿饲料或多汁饲料。怀孕后期应采用高标准饲养。产后当天不要喂精料,适当饲喂麸皮汤或硫酸镁等轻泻剂,产后第三日起逐渐增加母猪饲喂量。

3 发生腹泻时的治疗措施

由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腹泻,应尽快隔离病猪并消毒猪舍。对腹泻严重、脱水迅速的病猪应尽快对症治疗。

仔猪黄、白痢,用硫酸新霉素、氟苯尼考等;仔猪副伤寒,用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等;猪痢疾,用痢菌净;病毒性腹泻,用抗病毒药、细胞因子。

3.1 中药防治

山楂、麦芽、神曲按1:1:0.6的比例混合粉碎拌料。治疗方药:白头翁、黄连、黄芩、大黄、车前子、炒米,体质虚弱者加茯苓、白术。

3.2 饥饿疗法

群体发生腹泻时,停食24h,但要喂给充足的加补液盐的清洁饮水。发病仔猪最好喂容易消化的稀饭。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