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发病率为3-36.4%,产后10天内子宫炎的发病率估计为20-40%,胎衣不下牛的发病率可达80%以上。子宫炎主要危害包括延长空怀期、增加淘汰率、提高配种成本、增加医疗费用等,还会导致酮病、四胃移位等其他产后疾病。
一、病因
产后子宫是细菌理想的生长环境,感染严重程度取决于细菌数量和毒性、子宫条件和奶牛防御机制。常见致病菌有化脓性棒状杆菌、坏死性梭杆菌、大肠杆菌等。双胞胎、难产、胎衣不下、子宫脱出、布氏杆菌病等因素都可能引发子宫炎。
二、临床症状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39.5℃以上)、食欲下降、产奶量降低、阴道排出恶臭分泌物。直肠检查可见子宫角增大,宫壁增厚。产后正常排出物为黏液和血液混合物,异常排出物的粘稠度和气味是判断严重程度的关键指标。
三、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发病时间、病程等综合判断,可取子宫排出物作细菌培养确认。
四、治疗
1.抗生素治疗
子宫内治疗:直接作用于病灶,但可能造成奶中抗生素残留
全身治疗:速解灵RTU(50kg体重2ml,连用5天)、土霉素、金霉素等
2.激素治疗
前列腺素(PGFα)和类似物如律胎素注射液(5ml肌肉或皮下注射),促进子宫收缩排出积液。伴有发热需联合抗生素治疗。
五、预防措施
1.保证营养供应
2.提供干净、干燥的产房环境
3.做好清洁卫生的助产工作
4.产后10天内密切监测奶牛体温
5.发现发热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