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咬尾行为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剪短尾巴可以降低意外发生的风险,但剪尾现在被认为需要寻找其他替代方法来预防和治疗这种现象。
各个生长阶段的猪群都存在这个问题,其主要诱因包括过度拥挤、圈养环境、疾病、营养不良等。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品种的猪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咬尾行为。
从营养角度出发,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调节措施:
1.确保饲料蛋白质含量适中且氨基酸平衡。蛋白质含量过高会加重肾功能负担,过低则会导致猪通过咬尾获取蛋白质。
2.合理控制钙含量。过量的钙会加剧体液电解质失衡,建议谨慎添加预混料。
3.当出现咬尾问题时,建议移除日粮中所有的纯脂肪来源,因为高脂肪饲料可能与咬尾现象存在相关性。
4.适当调整饲料电解质浓度,使用合适比例的盐类平衡日粮电解质水平。
5.控制饲料中动物源性蛋白的使用。当发生咬尾时,可考虑调整这类蛋白的含量。
6.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供给(3%-5%)。这有助于缓解因采食量不足引发的异常行为。
7.重点做好日常管理,确保饮水系统正常运行。水压不足可能导致猪只饮尿、饮血的异常行为。
需要强调的是,咬尾行为可能涉及多方面因素。当诱因与饲料无关时,单纯采取营养调节可能效果有限。专业的营养师可以通过调整蛋白质和电解质等关键指标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