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绦虫病是由绦虫寄生于鸡肠道内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症状包括粪便稀薄、产蛋率下降、蛋壳颜色变浅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6~11月份多发。
青年鸡感染后表现为采食下降、饮水增加、体重增长减缓、发育迟缓、均匀度差。病鸡呆滞、羽毛蓬乱、冠髯苍白、消瘦甚至死亡。产蛋鸡则出现消化障碍、消瘦贫血、互喙和啄肛现象增多,蛋壳颜色、硬度及蛋黄颜色变差,蛋变小,产蛋量停止增长或明显下降。
绦虫头节深入肠黏膜下层,破坏肠黏膜形成结节样病变,引起出血性肠炎,粪便稀薄呈淡黄白色血样黏液,有时可见节片蠕动。虫体的代谢产物可引起病鸡自体中毒,呈现痉挛等神经症状。剖检可见小肠粘膜肥厚、充血,发现成虫,寄生部位呈针尖大结节样病变,中央凹陷。大量虫体聚集时可引起肠堵塞、肠破裂和腹膜炎,严重时导致死亡。
鸡绦虫的感染与中间宿主密切相关,主要有蚂蚁、苍蝇、蛞蝓、螺蛳、金龟子步行虫等甲虫。预防措施包括定期驱虫,如60日和120日龄的鸡各驱虫一次,成年产蛋鸡在5月和8月各预防驱虫一次。此外,应经常清除鸡粪进行发酵处理,以杀死虫卵。在苍蝇繁殖季节,可在饲料中加入环丙氨嗪抑制蝇蛆繁殖。
治疗方法包括每公斤体重用20毫克吡喹酮拌料,集中1次投服,5天后再用1次,并在饲料中添加鱼肝油。也可用槟榔煎剂饮水,每公斤体重用1克槟榔粉加水煮成煎剂,滤去药渣后饮用,一般服药后2小时内开始排虫。使用吡喹酮第二次驱虫后,产蛋率开始恢复,20天后产蛋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