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南方地区普降暴雨,特别是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更为巨大。暴雨过后要抓紧时间,尽快修复水毁工程,做好鱼塘的消毒工作,防控大面积水生动物疫病的暴发和流行,做好水质管理工作,力争把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一、抓紧修复水毁池塘和网箱、网围等设施。洪水过后池塘、网箱部分受毁,应迅速重筑池堤,修补网箱、网围,尽快恢复养殖生产能力。对机电设备也应尽快维护和保养,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切实做好强降雨后水产养殖动物防疫工作。要全面对死鱼等水产养殖动物和因灾受淹池塘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和消毒杀菌工作,防止死鱼等污染水体,切断传染源,预防重大水生动物疫病暴发和流行。可采用二氧化氯、二溴海因、溴氯海因、强氯精、季胺盐络合碘、生石灰等消毒剂。
三、做好水质的调控工作。发现养殖水域水体浑浊,每亩每米水深可用2千克明矾,用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可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在对养殖水体和工具等进行杀菌消毒后3天,可以向池塘中施用光合细菌、枯草芽胞杆菌和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制剂,改良池塘水质,并注意根据养殖情况增开增氧机。
四、加强水产养殖动物营养,提高免疫力。洪水过后水产养殖动物体质较差,要投喂优质新鲜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和大蒜素,以增加鱼体对致病因素的内在抗病力,在投喂时一定要做到定质、定量、定位、定时。
五、重视水产养殖管理工作,及时处置异常情况。坚持早晚巡塘,观察水色变化及鱼类活动、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应根据不同水质情况采取换水、施肥、增氧等技术措施加以解决。
六、加强水生动物疫情的调查、监测和预警预报,做好应急准备。各有关部门应加强疫情的监测,做好疫情预警预报和突发疫情处理的应急准备工作,一旦发生疫情,迅速做出反应,就地扑灭,防止扩散蔓延。
1.定期换水、消毒:在稳定塘水的基础上,视塘水状况适量换水,每次换水量控制在塘水总量的20%左右。进入高温季节以后,每15天~20天对池塘水质进行一次消毒或根据塘水状况、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消毒预防。常用药物有:中草药、碘制剂、季铵盐、氯制剂和溴制剂等。
2.稳定藻相:藻类不但能产生氧气,而且还可以稳定水体各项理化指标。如藻类大量繁殖,水色过浓,透明度小于20厘米,一般用净水的生物制剂来调节水色,也可用碘制剂。如水色过清,透明度大于60厘米,除适量换水外,还要向塘中引入藻相较好的藻液,适量施培藻基,形成有益藻相。养殖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连续阴雨天或大雨过后藻相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修复藻相。
3.应用有益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芽孢杆菌、硝化菌、光合菌、酵母菌等生物制剂是目前较多采用的改水方法,也是今后推广无公害养殖必须采取的重要措施。水质恶化,藻相较差时,应尽快使用芽孢杆菌或光合菌。硝化菌繁殖较慢,应提前投放。使用时需避开消毒药物,一般消毒药施用4天~5天后方可施用活性生物制剂。通常15天左右施用一次,酌情用量,但谨防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