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越冬池溶解氧量过低会使鱼窒死,但溶解氧量过高也是造成鱼类气泡病的主要原因。在越冬初期和中期,一般只注重提高越冬池的溶氧量。到了后期,春节过后的二个月间,气温与水温回升,越冬池冰层尚待溶化,此时如果水体溶氧量过高,冰下水体中氧外溢,氧分压迅速降低,这时鱼体内氧分压较高,氧气自体内迅速向体外溢出,发生气泡病。
患病鱼体有的肠管内有气泡,鳞片竖起似竖鳞病,鳃丝微血管中也有气泡,动脉球充气膨大,眼眶边充气,肠系膜与肝脏表面也有分布。养殖鱼类患病部位主要是尾鳍、背鳍、竖鳞,还伴有鱼鳔高度充气。由于得气泡病的鱼体失去平衡,影响生理机能,直至死亡。
特别是春节后,水浅、冰透明度好,水生植物多,春节前一直不缺氧的越冬池,一定要注重氧气的过饱和。当水体溶氧量大于每毫升20毫克时,应向池中注水降低水中溶氧量,预防鱼类气泡病的发生。在没有测氧条件的越冬池,一旦发现死鱼,要立即注水,可起到应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