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性出血病又称细菌性败血症,是我国目前危害鱼的种类最多、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及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传染病。该病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两种病原菌引起,发病后的鱼体表充血,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大量的腹水并有溶血现象,肠道内无食物,却有很多的黏液。病时有时伴有眼球突出,鳞片竖起,鳃丝末端腐烂等现象。暴发性出血病的预防,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按四定投饵方法进行投饲;定期使用药物进行综合预防,生产上可采用二溴海因、溴氯海因、天然植物提取物(中草药提取物)等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再通过光合细菌对不良的水质进行净化,利用沸石、亚硝酸盐等降解剂吸附和降解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理化因子;饲料饵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
肠炎病的病原体为肠型点状气胞菌,为条件性致病菌,整个养殖过程中,鱼类的肠道中都存在着此类病菌。当受到水质恶化、溶氧降低、投喂变质的饲料以及投饵不当等原因影响时,鱼体的抵抗力下降,从而使病原菌随病鱼的粪便排到水中污染水质及饲料,经口传染到其它鱼类中。患病的鱼一般腹部膨大,且有红斑,肛门红肿,轻轻挤压腹部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解剖可见肠壁充血发炎,肠道内无食物,只有淡黄色黏液,内壁腐烂。肠炎病的预防方法与暴发性出血病基本一致,治病时要采取外消内服相结合的方法。
烂鳃病病原体为柱状屈挠杆菌。一般是由鱼体与病原菌直接接触而引起。尤其是当鱼的鳃部受到机械损伤后,更易感染。病鱼体色发黑,食欲减退,打开病鱼的鳃盖可见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烂成圆形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丝红肿,黏液增多,末端缺损。该病在水温15~30℃范围内均可发生,并且水温越高越易暴发。烂鳃病的预防方法是在操作时要轻快,避免鱼体受伤,放苗时用药水进行浸泡、消毒。
赤皮病病菌常为荧光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鱼体因捕捞、运输、放养等人工操作和机械损伤或被寄生虫寄生而受伤时,病菌乘虚而入引起发病。病鱼表现为体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鳍的基部充血、鳍条充血或糜烂,呈扫帚状。该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发生,尤其是越冬后,春季最易暴发(大约在3~5月间)。赤皮病的防治方法基本与烂鳃病一致,在起捕放养时,动作要轻快,避免鱼体受伤。
所有病原菌都有一个共性,都是条件致病菌。只有当养殖密度过高,管理不当而造成水质恶化、鱼体受伤、免疫力下降等情况下,致病菌大量繁殖,侵入鱼体而发病。因此,在预防细菌性疾病时,要采用消毒剂对水质进行消毒,而后采用有益微生物制剂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同时配合使用生物酶多糖类的活性添加剂,来提高鱼体的自身免疫力等一系列的综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