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鱼小瓜虫病及其防治

2023-05-05 21:50

小瓜虫病防治

小瓜虫形态特征

小瓜虫属金毛目、膜口亚目、凹口科、多子小瓜虫。成虫一般呈球形或近球形,体长为0.35mm~1.0mm,体宽为0.3mm~0.4mm。虫体柔软可随意变形,全身密布着短而均匀的纤毛。腹面近前端有一"6"字形的胞口,螺旋形口缘由5~8行纤毛组成。身体前半部有一马蹄形和香肠形的大核,小核圆形,紧贴在大核上方。胞质外层密布细小伸缩泡,内质有大量食物粒。

幼虫初为圆形,约5~8小时后开始活动,身体逐渐延长,前端尖后端钝圆,最前方有一钻孔器。刚从胞囊出来的幼虫圆筒形,不久变成扁鞋底形,中部向内凹陷。全身密布短纤毛,后端有一根粗长尾毛。大核圆形或椭圆形,多数在身体后方;小核球形,在身体前半部。

生活史与生殖方式

小瓜虫生活史分为营养体和胞囊两个时期。营养体时期,幼虫钻入宿主皮肤或鳃瓣,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脓胞(白点)。主要生殖方式为成虫离开鱼体,分泌透明弹性胞囊,沉于水底或固体物上。胞囊形成2~3小时后开始分裂,产生大量纤毛幼虫。幼虫5~8小时后开始活动,利用钻孔器穿破胞囊而出。

水温15~20℃时,胞囊形成到幼虫破囊需23~25小时;水温3~7.5℃时需160小时。刚孵化幼虫24小时内感染率最高,15~20℃时感染率最大。

流行情况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危害较大,可感染各类鱼苗到成鱼。流行期长,15~25℃水温易发,尤其是早春、晚秋和冬季。水温低于10℃或高于28℃时虫体发育停止。小面积水体或高密度养殖更易发病。

症状诊断

病鱼鳃、皮肤和鳍上可见白色脓胞,严重时全身似洒满白粉。可侵袭鱼眼角膜导致失明。病鱼独游、行动迟缓、常磨擦身体、食欲减退、呼吸困难,严重时停食死亡。

防治措施

预防方法:

1.放鱼前水体消毒:小型水体用5%食盐水浸泡24~48小时;大型水体用生石灰(2kg/㎡)清塘。

2.饲养期间:大型水体每半月泼洒生石灰(20ppm),每月泼洒食盐水(5ppm)。

3.每月全池泼洒干辣椒(1.5ppm)和姜(1ppm)煮沸液。

治疗方法:

使用"白点净"治疗:

水温10~25℃:100升水用药10ml,每天2次,连用2天;

水温25℃以上:100升水用药5ml,连用5天后换水;

严重病例10天后重复用药一次。

【注:已按您的要求对原文进行了整理,去除了重复内容,未添加任何非原文信息】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