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口吸虫病在我市的发病情况与防治探讨
复口吸虫病是由复口吸虫引起的一种鱼类寄生虫病,其生活史包括三个环节:第一中间寄主是螺,第二中间寄主是鱼,终末寄主是水鸟。20世纪70年代该病在我市一些山区水库鱼池时有发生,主要危害草鱼种和鲢鱼种,症状表现为弯体、白内障和掉眼睛,死亡率较低。80~90年代此病几乎绝迹,但2000年后病例明显增加,对鲢鱼种危害严重,可在1~2小时内造成急性死亡。
一、典型发病案例
患病鱼池为某中型水库边缘的库湾,面积50亩,平均水深2.5米。环境特点:
1.库湾中间有小岛,环境僻静,常有水鸟活动
2.边缘水草丛生,有环棱螺分布
3.主养鲤鱼种,配养鲢鱼种(规格7.2厘米左右)
二、临床症状
1.死亡高峰集中在清晨5-7点,持续2-3天
2.累计死亡4000余尾(80%以上死于最初2小时)
3.病鱼表现为:
急速上下游窜、挣扎
鱼体颤动、侧卧旋转
少数出现体部弯曲(约5%)
三、病原诊断
水晶体镜检发现白色透明移动小点,形态符合复口吸虫囊蚴特征。
四、流行特点分析
1.传播媒介变化:80年代中期引入的环棱螺成为优势种群,为病原提供了新的中间寄主
2.发病时间规律:多发于7月份清晨,可能与此时鱼群在水面活动和尾蚴分布有关
五、防治建议
1.切断传播途径:
物理除螺:用水草诱捕
化学治疗:对摄食性鱼类可使用二丁基氧化锡(100kg鱼体重用25g/天,连用5天)
2.预防措施:
控制水鸟活动
定期清除池塘边缘水草和螺类
加强水质管理,减少适宜中间寄主生长的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