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鳃病的种类较多,主要发生在草鱼、青鱼上,每年8~10月份为流行季节。在防治鱼类鳃病时,应查颜观鳃,找出病源,准确诊断,对症下药。
(一)细菌性鳃病
病原为屈挠杆菌,菌体大小2~14微米。
1、症状:病鱼鳃丝腐烂发黑,粘液增多,带有污泥,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鳃丝腐烂露出骨条,严重时鳃盖骨腐蚀成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病鱼行动缓慢,体色变黑,离群独游。
2、防治方法:
(1)注射细菌性疫苗,增强鱼体免疫和抗病力。
(2)按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1~4克对水全池泼洒,或每亩用生石灰10公斤加食盐2.5克全池泼洒。
(3)饵料中添加抗菌剂:用黄芩、大青叶、乌桕、金银花各等量加工成粉剂,按鱼饲料2%~3%添加饲喂,或按每公斤饲料添加土霉素1~2克。
(二)霉菌性鳃病
病原为链壶菌、海壶菌、镰刀菌等真菌。
1、症状:病鱼鳃丝发黑并着生菌丝。病鱼消瘦,食欲差,游动缓慢。常发生于6~7月份高温季节水质老化的池塘。
2、防治方法:
(1)生石灰或漂白粉严格清塘消毒,高温季节每隔15~20天交替泼洒1次氯制剂、生石灰。
(2)每100公斤饲料加克霉唑制成药饵,5~7天为1疗程。
(3)用青蒿、菖蒲、黄芩、大青叶按5∶2∶2∶1比例混合制成粉剂,按饲料2%添加喂鱼。
(4)用0.3~0.4ppm二氧化氯全池泼洒。
(三)原虫性鳃病
1、症状:病鱼在晴天集群上浮水面,呈缺氧浮头状,鳃丝表面有凸出微小丘状结节,结节内有虫体。
2、防治方法:
(1)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按5∶2比例混合,按0.7克/立方米全池泼洒。
(2)取苦楝树枝叶30~40公斤,直接放入池中堆沤,5~7天后捞出残渣。
(四)吸虫类鳃病
1、症状:病鱼急躁不安,常跳跃出水面,鳃丝肿胀、粘连,鳃丝和粘液中有微小虫体。
2、防治方法:
(1)敌百虫0.5~1克/立方米全池泼洒。
(2)用石榴皮、乌桕、槟榔按3∶3∶4比例混合加工成粉,以0.5%添加到鱼饲料中投喂。
(五)出血性鳃病
本病多因水环境差引起的即水质不良,蓝藻大量滋生,水中氨水含量过高,受化学污染、杀虫剂等刺激。
防治方法:每亩水深1米,用艾叶干品10公斤、仙鹤草干品5公斤、黄芩干品5公斤、大青叶5公斤加水90公斤文火煎汁,取滤液全池泼洒。
(六)营养性鳃病
病鱼鳃丝弯曲,鳃小片曲屈、萎缩,排列不整齐。
防治方法:
(1)调整鱼饲料营养水平。
(2)用松针、乌桕、海藻粉、紫苏、亚麻籽按4∶3∶2∶1比例混合加工成粉,在鱼饲料添加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