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长江所产的胭脂鱼是胭脂鱼科在亚洲分布的唯一种属,是我国二类保护的珍稀鱼类。近20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河流环境变化以及中下游通江湖泊的减少,其资源明显衰退。为保护与增殖这一珍稀物种,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纷纷开展胭脂鱼的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四川省万县地区水产研究所于1973年开展胭脂鱼人工繁殖的研究,经过深入艰苦的科学实验,于1978年获得胭脂鱼池塘人工繁殖在国内首次成功;并对胭脂鱼子一代进行人工强化精心培育,于1991年子一代亲鱼人工催产又获得成功,为我国珍稀鱼类的养殖,作出了重大贡献。
接着中科院水生所和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于1987年至1989年连续三年利用葛洲坝下游捕捞的成熟亲鱼进行人工繁殖,均获得成功,并培育出一批鱼种。下面就有关胭脂鱼人工繁殖技术综述如下:
一、亲鱼的选择和培育
繁殖用的亲鱼也可从子一代或子二代苗种在池塘培育,再从中挑选优质个体培育或亲鱼,但选择的亲鱼为:雄鱼5龄,雌鱼6龄以上,体型丰满健壮,体表光滑,具光泽,无病伤,体重在7~8kg以上为佳。培育优良的亲鱼,是人工繁殖的重要工作。有了成熟的优良种鱼,才能顺利和成功诱导产卵,提高受精率、孵化率,减少育苗过程中的死亡率。首先,要提供亲鱼充足、适口的优质饵料,以满足性腺发育的营养需要。一般投喂含粗蛋白35%以上的颗粒饲料,冰鲜鱼浆或冰鲜鱼浆拌鳗鱼饲料,以团块状投喂。但实践表明,胭脂鱼最喜欢吃水蚯蚓,所以,亲鱼培育应以投喂水蚯蚓为主,少量补充冰鲜鱼浆或鳗鱼饲料,或颗粒饲料。但投喂饲料应根据季节变化和亲鱼性腺发育特点,正确掌握日投饵数量,一般4~5月日投饵率为3%,6~8月为4~5%,9~10月为3~4%,11~12月为1~2%,1~3月少量投喂。特别注意产卵前的30天左右控制投饵量,避免亲鱼过肥,并采取流水或冲水,每5天一次,剌激性腺发育成熟。此外,亲鱼培育期间,加强池塘水质管理和病害的防治,创造亲鱼培育的优良生态环境。
二、诱导产卵
胭脂鱼催产的最佳时期应是惊蛰到清明的30天左右的时间里。胭脂鱼催产水温是15~21℃,最好16~20℃之间。诱导胭脂鱼产卵的激素有高效鱼类催产合剂3号(由DOM和SGmRH组成)、鱼类雌性特异蛋白―FSP、LRH―A2、HCG、鲤鱼脑垂体。选择胭脂鱼催产剂的高低,应根据其性腺发育的成熟度而灵活掌握。采用体腔或肌肉注射均可。对于个体较大的胭脂鱼,由背鳍基部进针安全些。性腺成熟度差的雌胭脂鱼,采取多次注射法。其效应时间从最末一次注射完毕开始计时,发情产卵的效应时间约为22~26h,水温13~14℃时需2~5d。
人工授精的成败,关键在于准确地掌握采卵时间,如果采卵时间提前了,用力将未成熟的卵粒硬挤出来,其受精率极低,如把采卵时间推后了,卵粒已过熟,其受精率也极低,甚至不能受精。为了准确掌握采卵时间,从注射最末次针开始计时,当产卵池水温保持在16.5~17.5℃时,待到20h后,每隔0.5~1h查一次雌胭脂鱼自动流卵的情况。受精卵经脱粘后,移入孵化器、环道等孵化设施进行流水孵化。胚胎发育速度缓慢,在13~17℃水温下229h孵出,23±1℃条件下也需102h。受精卵在原肠期死亡期率高达50%以上。胭脂鱼仔鱼具有丰富的卵黄,早期阶段静卧也减少了能量的消耗,仔鱼即使在卵黄吸尽后饥饿数日才投喂食物仍能恢复摄食、生长。而发生大量死亡的是孵出后的静卧阶段,所以受精卵孵化前期要经常消毒,主要用孔雀石绿消毒,以防受精卵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