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类赤皮病的防治

2023-05-15 13:31

赤皮病是常见的淡水鱼类细菌性疾病之一,又称出血性腐败病,赤皮瘟、擦皮瘟等。多发生于2-3龄大鱼,当年鱼也可发生,常与肠炎病、烂鳃病同时发生。

病原:荧光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水中,土壤中。杆状,无芽孢,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症状: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衰弱、离群独游于水面,体表局部或大面积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头部颜色明显变深;鳍条末端腐烂、散开,鳍充血,尾部烂掉;肠道无食,肠壁充血发炎;鳃盖部分充血呈块状红斑,有时鳃盖烂去一块,呈"开天窗"状。

流行情况:危害草鱼、青鱼、鲤鱼、团头鲂等,一年四季都有流行,水温25-30℃时为盛期。常因捕捞、运输、放养、冻伤或寄生虫寄生导致鱼体受伤后发病。

诊断:根据外表症状即可诊断。注意与疖疮病区别,疖疮病红肿部位高出体表且范围较小。

防治方法:

1.预防:

(1)彻底清池

(2)鱼种下池前用15-20ppm高锰酸钾药浴15-30分钟

(3)保持优良水质,严防鱼体受伤

(4)发现寄生虫及时杀灭

2.治疗:

外用药:

(1)漂白粉1-1.2g/m³

(2)三氯异氰尿酸0.4-0.5g/m³

(3)五倍子2-4g/m³

(4)乌桕叶3.7g/m³

(5)大黄2.5-3.7g/m³

内服药:

(1)复方新诺明2-3g/kg饲料,连喂3-5天

(2)恩诺沙星3-4g/kg饲料,连喂3-6天

(3)氟苯尼考2-3g/kg饲料,连喂4-6天

亲鱼患病严重时可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20mg/kg或治鳖灵Ⅱ号3ml。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