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冬期间谨防黑鱼三类病害

2023-05-16 18:15

越冬期间,池塘水温较低,是黑鱼烂身、水霉等疾病暴发的流行期。据了解,目前黑鱼的主产区广东佛山顺德、南海等地养殖情况较好,但由于近期气温变化剧烈,如何防控黑鱼病害仍受到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

寄生虫病

发病机理在越冬前,塘底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寄生虫卵,随着水温升高,寄生虫便大量繁殖,极易侵染体质较差的黑鱼。目前越冬期间如斜管虫、小瓜虫、车轮虫等病害开始抬头。

症状病鱼体质消瘦,可见点状血斑,并躁动不安,游动无力。斜管虫会造成鱼鳃丝粘液增多;小瓜虫则会引发鱼体呈现白点症状;孢子虫寄生在鱼的头部、鳍和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乳白色胞囊。

防治方法应定期改善塘底环境,每隔10天-15天左右抛洒氧化型底改剂。加强饲喂管理,可在饲料中拌喂营养和免疫调节剂。需慎用杀虫药,避免引起应激反应。

烂身病

发病机理造成黑鱼烂身病的根源是丝囊霉菌,最适宜生长温度是16℃-24℃,易在冬季及初春暴发。在池塘水质恶化,鱼体表受伤的条件下更易发生。

症状病鱼体表病灶呈斑块状充血,周围鳞片松动竖起,逐渐脱落,病灶逐渐烂成血红色凹陷。继发感染时溃疡灶表面可见"白毛"或"黄毛"症状。

防治方法避免加水或换水等操作造成鱼体应激。可用温和消毒剂抑制病原生长,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内服水产准用抗生素及清热解毒中草药,拌喂维生素和矿物质提高免疫力。

水霉病

发病机理常见于越冬期间,水温回升到18℃左右时发病几率陡升。是由于捕捉、运输等导致体表损伤,继发细菌感染所致。

症状病鱼体表局部出现灰白色斑块,严重时长出棉絮状菌丝,组织逐渐坏死。

防治方法养殖操作要小心避免鱼体受伤。可施用温和消毒剂处理水质。用五倍子粉末泼水有一定治疗效果。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