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河蟹早期成活率的两大法宝

2023-05-17 16:38

河蟹早期管理的两大关键点:强化营养与稳定水质

很多人的逻辑很简单,要想河蟹产量高,就多放苗。基于这种思维,2015年湖区围网养殖密度大幅增加,有些地区甚至超过3000只/亩。然而,年底的产量却并未因高密度而提高,反而普遍减产。究其原因,是忽视了早期管理,尤其是蟹苗的营养供给和水质稳定。实践证明,强化营养和稳定水质是提高河蟹早期成活率的关键。

一、强化营养

营养是蟹苗生长的必要条件。早期营养不足会导致生长缓慢、体质弱、蜕壳不遂(如“拉脚”、“顶壳”等现象)。因此,确保蟹苗摄食充足尤为关键。具体措施包括:

1.人工投喂

以适口性好的饵料为主,如开口料、冰鲜鱼、豆粕等。

根据温度调整投喂位置:温度低时在深水区投喂,温度高时可扩大投喂范围。

补充诱食剂和助消化、营养保健类产品,提高消化吸收率。

2.培养天然饵料

藻类、浮游动物是优质活饵,利于虾蟹生长。

选择高碳低氮、易吸收的有机肥料肥水,避免劣质肥料残留导致水质恶化。

3.补充营养物质

定期泼洒氨基酸电解质多维、超Vc、复合有机钙等,强化蟹苗体质,促进顺利蜕壳。

高产地区(如宜兴新建、金坛儒林)的经验表明,早期营养补充能显著提高成活率。

二、稳定水质

水质稳定是蟹苗健康生长的基础。具体管理要点如下:

1.保持较深水位

水深控制在60-80公分以上,减少昼夜温差对蟹苗的应激。

水位越深,水体越稳定,蟹苗适应性越强。

2.科学肥水

早肥水、定期追肥,培养大型、多样化藻类,增强水体稳定性。

藻类种类越多、生物链越复杂,水质越不易波动。

避免盲目杀虫,以免破坏生态平衡,影响蟹苗健康。

3.减少人为干扰

青苔、水浑、草脏等问题应以生态调节为主,避免滥用杀苔、杀藻药物。

下雨或用药前后及时解毒,补充碳源,防止倒藻和水质恶化。

结论

河蟹早期管理需重点抓好营养强化和水质稳定。合理投喂、科学肥水、控制水深,并减少药物滥用,才能有效提高蟹苗成活率,为全年高产奠定基础。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