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鱼工厂化育苗中饵料投喂技术

2023-05-17 21:27

水产动物苗种是水产养殖业的物质基础。随着海水鱼类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对其苗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海区鱼苗的自然资源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我国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有约40多种海水鱼类实现人工繁殖并达到批量生产水平。在鱼苗人工培育中,饵料投喂技术是关系到生产成败的关键环节。

一、饵料种类

海水鱼种苗生产采用的饵料分为生物饵料和非生物饵料两大类型,综合应用可满足鱼苗各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

生物饵料包括:单细胞藻、双壳类幼虫、轮虫、卤虫、枝角类、桡足类等。非生物饵料是指人工合成的微型饵料及新鲜鱼、虾、贝肉糜。

二、饵料生产关键技术

1.小球藻

采用三级培养工艺,使用尿素(10-50mg/L)、过磷酸钙(5mg/L)等营养盐。采收前2天停止使用氨肥以防止氨氮含量升高。

2.双壳类幼虫

采用牡蛎担轮幼虫作为开口饵料。幼虫孵化后立即采收投喂,避免继续发育影响适口性。

3.轮虫

选用褶皱臂尾轮虫,密度达80个/mL时可用于生产。投喂前需用高浓度小球藻液进行6小时以上营养强化。针对石斑鱼等开口小的种类,需人工选滤小型个体。

4.卤虫

投喂前需用乳白鱼肝油强化12小时,注意彻底去除卵壳。

5.枝角类和桡足类

三级人工培养或天然采捞。初期需用120目筛绢网过滤小型个体,后期直接投喂。

6.肉糜

选用新鲜小杂鱼、糠虾等原料。若使用贻贝肉,需烫洗去除粘液后剁碎过滤。

7.人工微型饵料

目前作为补充饵料使用,主要是解决不同发育阶段的适口性和营养需求。

三、投喂管理

1.出苗前1天添加小球藻,日常换水后保持2×10^5个细胞/mL浓度。

2.鱼苗孵化后第2天开始投喂双壳类幼虫或过滤小轮虫,5日龄后改投大轮虫,保持密度5-12个/mL。

3.10日龄起投喂枝角类和桡足类无节幼体,初期1个/mL,后期2-10个/mL。

4.15-17日龄开始投喂卤虫,密度0.5-2个/mL。

5.20-25日龄投喂肉糜,少量多次投喂,每2-3小时一次,注意清除水面杂物。

6.鱼病防治期间可适当配合使用人工微型饵料。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