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围网养殖大黄鱼具有投资省、成本低、产量高、效益好的优点,抗台风能力强,投资风险低。由于大围网活动空间大,水质好、病害少、成活率高,同时还有一定量的天然生物饵料补充,饵料成本较低。大围网养殖的大黄鱼体形、体色、肉质、风味都较接近野生大黄鱼,商品鱼收购价比小网箱高。以下是福建霞浦浅海大围网养殖大黄鱼的主要养殖技术总结:
1.围养场地选择
围养场地应选择在能避台风的港湾型潮间带中高潮区,最低潮时大围网水位不低于2m,涨潮时水位8~10m。每口大围网面积2000~3500平方米,海底地势平坦,饵料丰富,底质以泥或泥沙质为宜,不能有暗礁石。养殖场地在洪汛期不能有大量淡水流经,更不能有工业污水。最佳生长水温22~26℃,盐度18‰~25‰,溶氧5mg/L以上,透明度30cm以上,pH值8左右,大潮最大流速不得大于1.5m/s。
2.大围网的结构
大围网采用无直接网片,网目2~4cm,材料为聚乙烯或绵纶丝,无结。使用直径大于30cm的大毛竹作固定桩,间距2~4m。内外攀绳将围网绑在毛竹上,将网衣围成圆形,用沙袋压实底部网衣。围网上端高于当地最高潮水位3m以上,基部可采用双层网结构或内外侧双层围网。锚泊系统以抛锚式固定为主,配主锚重100kg以上,副锚重50kg以上,锚索长主锚30m左右,副锚20m左右,或视水深而定。大围网旁配套简易管理房,围网内备小舢舨用于投喂饵料。
3.苗种选择
一般选用规格50~100g/尾的大规格鱼种,放养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每口可养殖10~15万尾大黄鱼,经过10~15个月养殖可达到商品规格(400g以上)。也可选用小规格鱼种(全长7cm,平均10g/尾),养殖冬片鱼种或小规格商品鱼。鱼种选择个体均匀,无体伤及病、残畸形,活动能力强。采用活水船运输。
4.苗种驯化及饵料投喂
苗种经过运输后需进行食性驯化,设置投饵台。鱼种入池后前2天不投饵,第3天开始驯化,首选新鲜低值鱼及小鱼虾制成的鱼糜,辅以粗饲料及添加剂。全人工配合饲料需经过新鲜饵料与饲料混合的驯化阶段。驯化过程注重饵料新鲜度,经1~2周驯化,鱼种能自然集群至投饵台。投饵量以上次摄食情况为基准,全天总投饵量不超过鱼总重的10%。饵料中添加维生素及药物,做到定点、定时、定量。
5.日常管理
做好定时、定点、定量、定测(检测水温水质)工作。每天6:00和14:00测量水温;保持水质清新,透明度30cm以上;水温控制在18~28℃。流水刺激可提高食欲,塑造大黄鱼体形体色。
6.病害防治
以防为主,加强水质管理,饵料新鲜,投饵台定期用二氧化氯消毒。常见病用药如下:
弧菌病:避免鱼体受伤,杀除寄生虫,防止细菌感染;泼洒五倍子2~4mg/L,连续3天;或拌三黄粉30~50g/kg饲料,连续投喂3~5天。
细菌性肠炎病:严禁投喂变质饵料;发病高峰期定期添加大蒜素1‰~2‰,连续投喂3~5天;内服盐酸土霉素2~3g/kg饵料,连喂5~7天。
7.捕捞
罾网:制作口径大于5m×5m的大扳罾网,网目根据捕捞鱼规格而定。起落架要求能承受相当重量,起网时能快速提起。
笼捕:大黄鱼养殖4~5个月后,大个体达400g以上,可用定置网笼捕,损伤少,适合活鱼运输。
游钓:大围网养殖可作为休闲渔业项目,吸引游客观光、垂钓,提高商品鱼价格。
8.产量和效益
每口面积约3500平方米的大围网需投入固定资产4万元(包括网衣、聚乙烯绳、大毛竹、管理房等),流动资金70万元(包括鱼苗、饵料、工资等)。一般每口投放50g左右大黄鱼中苗12万尾,养殖12~15个月每尾达0.5kg左右,最高产量每口50吨,产值120万元以上,纯利30多万元。与3.3m×3.3m×3.3m小网箱相比,一口大围网相当于100多口小网箱,管理成本显著降低。大围网养殖作为大黄鱼养殖新模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