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草斑枯病的症状
龙胆草斑枯病病原是真菌中一种半知菌,主要为害龙胆草的叶片。病菌侵染可形成圆形褐色病斑,直径3-12毫米,中央稍淡,两面生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病斑常汇合导致叶片枯死。在2年生以上植株上多发,主要为害叶、茎和花。
病斑也可表现为不规则形,从叶尖向叶基扩展,使叶片变黄枯萎。少数情况下病斑呈圆形、椭圆形或半圆形,中央色淡,周围棕褐色伴有紫红色晕圈,后期出现小黑点状分生孢子器。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导致叶片枯死。
龙胆草斑枯病发病条件
1.品种抗性差异明显:东北龙胆草和三花龙胆草为抗病品种,粗糙龙胆草易感病。
2.栽培密度较高时,通风不良形成的湿度大、温度高环境易诱发该病。
龙胆草斑枯病防治措施
1.做好田间清洁
收获后全面清除并烧毁病残体
每年入冬前彻底清理枯枝病叶
2.土壤消毒
移栽前用1:50福尔马林溶液处理土壤,杀灭越冬病原。
3.药剂预防
发病前15天开始用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喷雾预防,每隔15天喷施一次。
4.发病期防治
发病初期选择喷施:
50%退菌特1000倍液
波尔多液(1:1:1000)
施药间隔7-10天,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