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感病植物的症状大致相似。病害主要发生在苗木近地面的茎基部。初发生时,病部皮层变褐,逐渐产生白色绢丝状的菌丝,菌丝作扇开扩展,蔓延至附近的土表上,形成油菜籽状的茶褐色菌核。苗木受病后,茎基部及根部皮层腐烂,水分和养分的输送被阻断,叶片变黄枯萎,全株枯死。病原为SclerotiumrolfsiiSacc.(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不产生无性孢子,菌丝初为白色,后稍带褐色,后期形成油菜籽状菌核。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杂草或病株残体上越冬,通过雨水传播。在18~28℃和高湿条件下,菌核从萌发至形成新菌核仅需8~9天。发病条件为喜高温多湿,最适温度为30~35℃,土壤PH5~7,碱性土壤发病少。腐殖质丰富、含氮量高、土壤粘重及偏酸的园地发病率高。
防治方法包括:1、播种或扦插前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处理土壤。2、发病初期撒施70%五氯硝基苯粉剂于土面,或浇灌50%多菌灵、50%托布津、1%硫酸铜等药剂。3、春秋天扒土晾根,抑制病害发展,注意雨季前填平树穴。4、选用无病苗木,消毒处理健苗,防止病苗传播。5、发现病树后,刮除病斑后用抗菌剂401或1%硫酸液消毒伤口,外涂波尔多浆,覆盖新土。6、挖隔离沟封锁病区,防止病害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