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是全球性的病害,对多种花卉构成威胁,严重时可能导致植株死亡,给花卉生产和观赏价值造成重大损失。该病害影响月季、玫瑰、蔷薇、大丽花、瓜叶菊、牡丹、栀子花、八仙花、金盏菊、秋海棠、凤仙花、梅花、冬青、木香、丁香、紫薇、绣球、菊花等,不同品种的抗病能力差异导致不同程度的病害。常见的病原菌有二孢白粉菌和单囊白粉菌等。病菌在冬季通过菌丝和分生孢子寄生于花卉的芽、枝、叶上,早春温度回升至18℃时开始活动,20℃时症状更为明显。夜间低温高湿有利于孢子的繁殖,而白天高温低湿则促进孢子的成熟和飞散。开花期的病害尤为严重。
白粉病初期表现为叶片上的退绿黄斑,幼叶受害会停止生长,老叶则变黄变厚并可能畸形或枯萎。严重时,病害会蔓延至茎、枝、梢头、花蕾等部位,覆盖灰白色菌丝层,导致植株矮小和畸形。
防治措施包括:
在温室中涂以石灰与硫磺等量的拌合液以防治。
利用温度控制,如有些花卉可以抵抗低温而病菌则不能。
选用无病植株和抗病品种,加强管理,确保适宜的肥料和湿度。
合理密度种植,及时修剪并销毁病枝病叶,保持温差在10℃以内。
发病前喷洒高锰酸钾液、波尔多液或代森锌可湿性粉剂进行预防。
发病后可使用甲基托布津、粉锈宁或多菌灵进行治疗。石硫合剂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但在高温下使用需防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