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常见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2021-09-04 03:39

1.菌丝徒长

食用菌接种后营养生长过旺,绒毛状菌丝生长致密,覆土后常"钻"出地面,并形成菌被。出现这种情况与菌种特性和环境条件有关,土层含水量较少、培养料含氮量过高、通风不良、空气湿度过大等都易引起菌丝徒长,产生"冒菌丝"现象。

防治方法:选用优质菌种;将板结的菌被撬松、破坏掉;覆盖细土,增大通风量,降低空气相对湿度;用喷重水的方法促使菌丝扭结;喷施生长调节剂。

2.菌丝萎缩退化

在发菌及出菇阶段,有时会出现菌丝发黄、发黑、萎缩退化甚至死亡的现象。

料害:料内碳氮比失调、培养料酸化、滋生杂菌、消毒杀菌药剂使用不当等。应加强预防,搞好培养料的配制与发酵。若培养料酸化,应喷适量石灰水调节;若因消毒剂不当引起菌丝退化,应重新调整培养料。

湿度过大:菌丝怕湿不怕干。注意通风散湿,适当改变喷水方法。

高温热害:加强通风、调温控湿,使菌丝恢复生长。

菌丝活力不强:可喷三十烷醇、蛋白胨溶液或蘑菇健壮剂。

3.畸形菇

薄皮菇:覆土过薄;菌丝生活力不强或菌丝徒长;菇房通风不良,高温、高湿;出菇密度大。防治方法:合理覆土,加强通风,适当追肥。

空心菇:土层水分不足;幼菇生长过程中气温变化大;培养料干湿不均。防治方法:维持菇棚合适的温、湿度。

硬开伞:气温突然下降,菌柄与菌盖生长不平衡。防治方法:注意保温,减少温度变化。

地雷菇:土层含水量过低;土层内菌丝萎缩;气温偏低。防治方法:适量喷水,覆土不宜过厚。

长柄菇:空气湿度过高、通风不良。防治方法:加强通风换气,喷施健壮剂。

球菇:种块过大,覆土不均匀。防治方法:菌种撒匀;适当增加覆土厚度。

铁锈斑菇:喷水后未及时通风。防治方法:喷水后延长通风时间。

鳞片菇:气温偏低,环境干湿度差突然加大。防治方法:保持空气湿度稳定。

红根菇:土层过湿;施肥浓度过高。防治方法:产菇期控制喷水量。

玫瑰冠菇:化学物质污染。防治方法:避免使用污染材料。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