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主要的病虫害以及防治方法
炭疽病
受害叶片最初产生褐色小斑点,后扩大成1厘米以下的圆形、椭圆形病斑,生于叶缘者多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呈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为红褐色和暗紫色,上生黑色小点,呈同心圆轮状排列。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块在染病落叶或感病嫩梢中越冬,翌春借风雨传播,5月中下旬至6月初发病严重。朱砂型梅花最易感染,绿萼型最抗病。
防治方法:清除枯枝落叶烧毁;从4月中旬开始用50%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的退菌特、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的炭疽福美、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交替喷洒,持续3-4次。
黄化病
黄化病是一种在碱性土壤环境下显现的缺铁性生理病害。淮河以北地区地栽或盆栽的梅花,由于土壤或培养土偏碱,或因长时间浇水偏碱的水,使梅株根系长期处于偏碱的生态中,导致营养须根坏死,从而引起叶片褪绿发黄。碱黄主要表现在新抽嫩枝的叶片上,叶片偏小,叶脉间褪绿呈黄白色,不很规则,但叶脉尚呈绿色,中下部的老叶一般不产生黄化。
防治方法:盆栽用土或地栽园土,要将其pH值调整至6.5以下;用自来水浇花,要先放置3-5天,并在其中加入少量的硫酸亚铁颗粒;生长季节每个月浇施一次矾肥水,可预防黄化病的产生;叶片显现较严重的黄化后,可以用0.3%的硫酸亚铁溶液浇施根部,用0.2%的药液喷洒叶面,半月一次,浇喷兼施可促成其嫩叶褪黄变绿。
卷叶病
卷叶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地栽或盆栽梅花,在水分胁迫状态下,叶片两侧向正中折合内卷,整个梅株呈疲倦萎蔫状态,严重时导致叶片最多脱落。原因在于夏季高温少雨、土壤干旱、空气干燥、光照过强,加上梅树根系吸水能力较弱,叶片蒸发快,水分亏缺导致卷叶,以绿萼梅种类最为严重。6月开始出现卷叶现象,雨后有所缓和。
防治方法:加强管理,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吸水能力;高温干旱季节加强根部灌溉、叶面喷水和环境增湿;盆栽梅花,尤其是浅盆梅桩和绿萼梅种类,可搭棚遮阴(遮光度30%-40%),防止叶片过度脱水和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