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麦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2019-06-16 07:51

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1产地环境条件

选择适宜的生产环境是获得无公害小麦的重要前提条件。小麦在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过程中,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作为构成作物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其状况好坏直接影响收获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无公害小麦基地环境优化选择的条件主要包括如下两部分:

1.1适宜的环境条件

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应远离主要交通干线,周边2km内没有污染源(如工矿、医院等污染源)。大气质量、农田灌溉水质、农田土壤质量均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标准要求。

1.2适宜的生态条件

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应选择在小麦的主产区,种植区土壤应具有较高的肥力和良好的结构,具备获得高产的基础。主要包括耕作层深厚、结构良好、有机质丰富、养分充足、通气性与保水性能良好。根据我县小麦耐旱不耐湿的生长特性,我县无公害小麦生产在生态条件上应主要选择在旱地种植。

2推广水旱免耕连作及旱地预留行技术

2.1水旱免耕连作技术:实践证明,水旱免耕连作技术既能有效地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和减少农业投入,又能更好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使土壤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高,养分充足,通气性与保水性能增强。这一技术的运用为优质无公害小麦生产提供了良好生态条件。

2.2旱地预留行技术:旱地一般按双2.5尺、双3尺或双6尺留好预留行。实行预留行种植不仅有利精耕细作、合理轮作,还有利通风,降低田间湿度,有效地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同时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是无公害小麦生产高产的保证。

3选用良种及种子处理

3.1良种选用与合理运用。良好的遗传性,是充分利用自然与栽培条件的重要前提。优质无公害小麦生产中,良种应具备抗逆性强、高产稳产、优质及适应性强的特点。小麦良种的选用还应根据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的自然气候、栽培条件、产量水平以及耕作种植制度特点进行选择,我县主要选用抗条锈、早熟、秆矮、大穗、白粒、弱面筋质的高产品种。

3.2播前种子处理。籽粒饱满的大粒种子贮藏的养分丰富,麦苗生长健壮,根系发达,分蘖发生早。因此,可通过机械筛选等方法精选种子和种子包衣。未包衣的种子在播种前晒种2-3天,播种时用小麦拌种剂拌种,减轻病害发生。

4确定适宜的播种期、播量,提高播种质量

4.1适宜播期的确定。播期的选择是小麦高产的基础,根据我县地理位置实际,海拔700m以上地区10月20日-30日播种为宜,海拔700m以下的地区10月25日至11月上旬播种为宜。

4.2适宜播量的确定。适宜的播量应该以无公害小麦生产过程中,培育健壮的个体和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为原则,保证实现一定的基本苗数和冬前分蘖数。基本苗过高过低都会对小麦产量造成影响,最适的基本苗为:净作小麦每亩15-18万,亩用种8-10kg;预留行小麦每亩10-13万,亩播种6-7kg。

4.3提高播种质量。小麦播种前完成施底肥、深耕预留行、整地三个环节。播种时最好采用机播,无条件的应采用窝播或条播。播种规格:行距6寸,窝距3寸,以充分利用地力、光能,保证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发展,为优质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5合理施肥

施肥水平是生产优质无公害小麦的关键,一般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5.1以有机肥为主的原则。使用的优质有机肥的种类有堆肥、厩肥、腐熟人畜粪便、沼气肥、绿肥、腐殖类肥料、腐熟的作物秸秆和饼肥以及工厂化的有机肥等。积极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以弥补无公害生产中自然有机肥的不足。生物有机肥中含有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通过它们在土壤中的生长繁殖,可转化空气中的氮素,分解土壤中的磷和钾,供给作物有效养分,还可培肥地力,有效减少化学肥料的用量,使小麦生产用肥达到优质无公害标准。

5.2提高无机氮肥有效性的原则。氮素是作物吸收的大量元素之一,生产中需施用大量氮肥补充土壤供应的不足。但大量施用氮素化肥对环境、农产品及人类健康具有潜在的不良影响。因此在优质无公害小麦生产中应减少无机氮肥的施用量。对于必须补充的无机氮肥,提倡使用长效氮肥,如化合型的脲异丁醛(IBDU)、草酰胺等。此外在常规氮肥的使用中,应配合施用氮肥增效剂,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硝化作用或脲酶的活性,达到减少氮素反硝化或氨挥发损失的目的。目前我国已开发的增效剂有N-吡啶、AM、硫脲等。

5.3坚持以底肥为主的原则。增加底肥比重,一方面有利于培育壮苗,另一方面可通过减少追肥(氮肥为主)的数量,减轻因追肥过迟距小麦临近成熟对吸收的营养不能充分同化所造成的污染,这样可保证小麦的无公害生产质量。

5.4配方施肥。为保持生产基地的农田土壤中的养分输入、输出平衡,做到氮、磷、钾肥以及微肥的均衡供应,有机肥、氮、磷、钾的比例为2∶2∶1∶1。亩施腐熟圈肥1000kg、生物有机肥40kg或“天丰牌”等优质复合肥50kg。

5.5农家肥及人畜粪便应腐熟达到无害化标准原则。禁止使用未经处理的城市垃圾和污泥,以减少硝酸盐的积累和污染。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或地方部门登记的化肥,禁止使用含重金属的化肥和硝态氮肥。

6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收获

6.1田间除草。免耕田播前10天用灭生性除草剂除草和播后芽前化学除草。拔节前杂草重的田块实行中耕除草,对长势弱的麦田追施一次拔节肥(其用量标准控制在无公害标准之内,一般亩施尿素3-5kg)。

6.2病虫害防治。苗期至孕穗期注意锈病防治、抽穗期用药防治赤霉病及灌浆期防治蚜虫。在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一要选用无公害农药,二要做到用药剂量准确,施药时期恰当,收获前30天不得再施用农药,收获前20天不得再施用氮肥和根外追肥(注:小麦生产期间,化学农药的使用是导致小麦产品容易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保证小麦产品的无污染,化学药剂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进行)。

6.3适时收获。小麦腊熟期应及时收获,因我县小麦与水稻茬口衔接紧密,应及时抢收、抢晒,以免造成小麦因打晒不及时而造成穗萌霉变,从而影响小麦品质。

7贮藏、运输和加工

7.1贮藏。无公害小麦收获后,籽粒应选用三合土麦场翻晒,禁止在柏油路上翻晒,以保证小麦不受污染。在贮藏技术上有热入仓密闭贮存和低温、低氧、低剂量的综合贮藏技术。

7.1.1热入仓密闭贮存的优点是: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避免使用药剂所造成的污染,有利保证产品无菌。热入仓密闭贮藏应满足以下条件:①小麦籽粒的水分必须控制在12%以下。②小麦的温度晒至50-52℃,保持两小时。③入仓后高温密闭的时间一般10-15天。④随时检查粮温,如粮温由入库的50-52℃降至40℃时,粮油继续趋于下降视为正常。如降至40℃的粮油又趋于回升,应要解除封盖物,详细检查粮情。

7.1.2低温、低氧、低剂量(国家允许使用贮藏用药)贮藏技术,能有效地控制粮食微生物的生理活动,较好地做到不发热、不生虫、不霉烂、不变质、少污染,既节约保管费用,又降低劳动强度。

7.2包装、运输与加工。经抽检认证为无公害小麦产品,要实行专用袋包装。运输工具必须无污染,做到专货专运,严禁多货混运,特别是不能与化肥、农药工业品混运。加工厂房周围没有环境污染源,加工工序保持净化生产。严禁使用化学合成剂,并经初检、复检、抽检的严格把关,以确保无公害小麦的最终质量。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