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干腐病是由镰孢菌引起的贮藏期病害,通常造成10%-35%的损失,严重时可达60%。由于缺乏抗镰刀菌干腐病的马铃薯品种,目前主要依赖化学药剂进行防控。然而,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药剂不仅会导致环境污染,还可能使镰孢菌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防治效果。
防治马铃薯干腐病的方法包括:
1.在收获和运输过程中尽量避免薯块受伤,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收获后,让薯块适当干燥,待伤口愈合后再入窖贮存。
2.在贮藏前,清除病薯和受伤的薯块,并使用杀菌剂(如多菌灵)对种薯进行喷洒消毒。
3.在贮藏初期,适当提高温度并加强通风,以促进伤口愈合。之后,将温度控制在1~4℃,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4.种薯切块后应尽快播种,适当晚播可以利用较高的地温促进伤口愈合。使用杀菌剂处理芽块,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源,并使用未污染的器具运送和播种。
马铃薯干腐病的症状表现为初期局部出现褐色凹陷病斑,薯皮变暗,随后病部表皮下陷和皱缩,形成同心轮纹状,并可能长出灰白色的绒状颗粒。随着病情发展,薯肉坏死变褐,并向四周扩展,形成粉、红、蓝、褐等颜色的死亡组织,空腔内长满菌丝。最终,薯肉变为灰褐色或深褐色,僵缩、干腐、变轻、变硬,剖开病薯可见空心,薯内变为深褐色或灰褐色,导致整个块茎僵缩或干腐。
此外,将土豆埋在泥土中可以保持其新鲜并防止腐烂。选择优良品种和适度使用化肥,以及推广使用腐熟的农家肥,也是有效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