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叶片得了什么病,如何防治?

2023-06-09 17:15

玉米大斑病是我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为有效防治玉米大斑病,应采取以下综合措施:

首先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基础。建议因地制宜选择经审定的抗病高产玉米品种,如郑单958、先玉335等。新品种推广前应进行严格的抗病性鉴定,确保其对本地区流行小种的抗性。

合理密植是降低病害发生的重要措施。应根据品种特性和地方生态条件,确定适宜种植密度。一般紧凑型品种每亩保苗4500-5000株,平展型品种每亩保苗3500-4000株。过密种植会导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增加病害发生风险。

加强肥水管理对提高植株抗病性至关重要。注意平衡施肥,增施钾肥和有机肥。追肥应掌握"前轻后重"的原则,拔节期亩施尿素10-15公斤,大喇叭口期亩施尿素20-25公斤。降雨量大的地区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干旱地区应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水分适中。

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是减少初侵染源的关键。收获后及时深翻土地,将病残体深埋土中。播种前结合整地,彻底清理田间的病残体。连续两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建议进行轮作倒茬,改种大豆、花生等作物。

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选用25%丙环唑乳油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注意轮换用药,延缓病菌抗药性产生。

适时播种可降低病害发生风险。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择最佳的播种时期,避免过早或过晚播种。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可有效预防病害。

加强田间监测是及时防治的前提。在玉米生长期间,定期观察田间病情发展,特别是抽雄前后要重点监测,及早发现病害发生中心,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通过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可显著提高防治效果。

以上措施应因地制宜、综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各地植保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农民防治意识,切实控制玉米大斑病的危害,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