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高热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皮肤增生性疹块,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和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俗称打火印。猪丹毒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败血型猪丹毒常见体温升高达42~43℃,稽留不退,虚弱,不食,有时呕吐。粪便干硬呈粟状,附有黏液,小猪后期可能下痢。严重的呼吸增快,黏膜发绀,部分病猪耳、颈、背等部皮肤潮红、发紫。病程短促的可突然死亡,病死率80%左右。
慢性猪丹毒病常见皮肤坏死常发生于背、肩、耳、蹄和尾,局部皮肤肿胀、隆起、黑色、干硬,似皮革。经2~3个月坏死皮肤脱落,遗留一片无毛的疤痕。慢性关节炎表现四肢关节肿胀,腕关节较为常见,病腿僵硬、疼痛,跛行或卧地不起。呼吸急促,通常心脏麻痹突然倒地死亡。
急性型(败血症型):体温升高42℃以上,寒战、呕吐。站立时背腰拱起,结膜充血,大便干硬,后期腹泻,皮肤上有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红斑,指压褪色。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脾肿大、呈樱桃红色,皮质部有出血点,红、白髓界线不清;胃底充血呈大红布色;小肠黏膜充血;肺淤血水肿;肾肿大呈紫红色并散有云雾状斑;心包积液有纤维性渗出。
亚急性型(疹块型):体温升高,在胸、腹、背、肩及四肢外侧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疹块,先呈淡红色,后变紫红,以至黑紫色,坚实稍凸起,以后中央坏死,形成痂皮,经1~2周恢复。其内脏变化不明显。
慢性型:一般由前两型转来。常见的有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疣状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三种。皮肤坏死一般单独发生,而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往往一头病猪身上同时发生。心脏瓣膜上有灰白色增生物,呈菜花状,关节肿大,有炎症,关节腔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猪丹毒有时形成皮肤坏死。常发生于背、肩、耳、蹄和尾等部。局部皮肤肿胀、隆起、坏死、色黑、干硬、似皮革。逐渐与其下层新生组织分离,犹如一层甲壳。坏死区有时范围很大,可以占整个背部皮肤;有时可在部分耳壳、尾巴、末梢、各蹄壳发生坏死。约经2~3个月坏死皮肤脱落,遗留一片无毛、色淡的疤痕而愈。
如有继发感染,则病情复杂,病程延长。高热、结膜潮红、皮肤出现不规则的突起皮肤的、指压退色、放开手指又复红的疹块;有的呕吐、大便干硬、关节疼痛、跛行等。
急性型(败血性):此型最常见,体温升高到42℃~43℃,两眼清亮有神,很少有分泌物,初便秘后有腹泻可能,耳、颈、背、腰等部的皮肤出现红斑,指压褪色。猪丹毒在临床上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最典型的症状是体温升高到41-42度,腹部四肢内侧和耳部皮肤出现大小不同的红斑或黑紫色整块。亚急性型(疹块型)。病较轻,头一两天在身体不同部位,尤其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圆形、四边形,有热感的疹块。慢性型。慢性关节炎型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腕、跗关节较膝、髋关节最为常见)的炎性肿胀,病腿僵直。慢性心内膜炎型主要表现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喜卧,厌走动,强使行走,则举止缓慢,全身摇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