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2023-01-06 09:36

牛结节性皮肤病又称牛结节疹病、牛疙瘩皮肤病,是由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引起。该病主要特征是局部皮肤水肿并形成直径2-3厘米的坚硬结节,有的结节发生溃疡和化脓。主要表现为高热稽留,淋巴结肿大,皮肤或粘膜发生肿块,发病率不定,死亡率较低。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2~5周,实验感染为4~12天,通常为7天。病牛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呈稽留热型并持续7天左右。初期表现为鼻炎、结膜炎,进而表现眼和鼻流出黏脓性分泌物,并可发展成角膜炎。泌乳牛产奶量降低。体表皮肤出现硬实、圆形隆起、直径20~30毫米或更大的结节,界限清楚,触摸有痛感,一般结节最先出现于头部、颈部、胸部、会阴、乳房和四肢,有时遍及全身,严重的病例在牙床和颊内面出现肉芽肿性病变。

皮肤结节位于表皮和真皮,大小不等,可聚集成不规则的肿块,最后可能完全坏死,但硬固的皮肤病变可能持续存在几个月甚至几年。有时皮肤坏死可招引蝇虫叮咬最后开成硬痂,脱落后留下深洞;也可能继发化脓性细菌感染和蝇蛆病。病牛体表淋巴结肿大,以肩前、腹股沟外、股前、后肢和耳下淋巴结最为突出,胸下部、乳房、四肢和阴部常出现水肿。四肢部肿大明显,可达3~4倍。眼、鼻、口腔、直肠、乳房和外生殖器等处黏膜也可形成结节并很快形成溃疡。重度感染牛康复缓慢,可形成原发性或继发性肺炎。泌乳牛可发生乳房炎,妊娠母牛可能流产,公牛病后4~6周内不育,若发生睾丸炎则可出现永久性不育。

牛结节性皮肤病感染所有牛类,发病率为5%-85%,死亡率为20%,其中泌乳牛发病最严重,泌乳量严重下降。较少数据表明野生反刍动物也易于感染牛结节性皮肤病,如黑斑羚和长颈鹿接种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后表现出临床症状。自然条件下,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潜伏期为2-4周;试验感染的为4-12天。病牛体温升高,可达41℃以上,呈持续稽留热型。一般伴随有沮丧、不愿动、食欲不振、流口水、流眼泪和流鼻涕。此外,长期流泪可能会引起结膜炎,严重时会引起角膜混浊和失明,浅表淋巴结明显增大。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