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自身的孕激素水平是影响仔猪出生率的关键因素。母猪自身的孕激素水平影响排卵数和受精卵的着床率,从而影响仔猪数量。养殖户根据母猪繁殖要求,加强能繁母猪管理,满足母猪不同阶段营养需求,有利于发情、排卵,达到提升繁殖力的目的。
母猪繁殖潜力的发挥,需要从亲代选配、仔猪培育、后备阶段的培育、初配阶段等生理阶段,在营养调控、饲养管理、卫生消毒等方面的良好操作才能实现。健全能繁母猪登记制度,通过登记能繁个体,掌握繁殖情况,及时淘汰繁殖力低的老龄母猪,确保母猪有较高的能繁水平。母猪断奶后,确保适量运动,有利母猪发情,提升受胎率。在配种后30天,为腹中胎儿发育高峰期。此时,应加强喂料管理,饲喂全价、安全饲料。禁用霉变劣质饲料。防控不良应激,减少打斗防惊吓母猪,更不要强烈驱赶,避免造成机械性流产。
选留母猪时要采取以繁殖性状为主的综合选种方法。延缓母猪初配年龄。增加配种次数,提高窝产仔数。利用杂种优势,筛选高产杂交组合,基杂种一代的繁殖性能如产仔数,断奶成活及断奶窝重都大大超过亲本的生产性能。掌握母猪发情排卵规律,适时配种。
母猪的选择。母猪的繁殖性能具有遗传特性,因此要确保母猪的繁殖性能,首先要选择优良的种猪品种。适时配种也是提高母猪配种受胎率的重要手段,目前养殖场大多选择人工授精,能极大的程度上提高了母猪的配种受胎率和产仔数。选择长大和大长杂种母猪,在繁殖性能上具有杂种优势,同时适合市场对瘦肉型猪的需求。适时配种,长大和大长后备母猪配种一般以体重达到110~115千克为宜。母猪开始发情后8~12小时第一次配种,间隔12小时进行复配,通常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及时淘汰繁殖性能差的母猪。在正常生产状态下,有个别母猪长时间不发情或频繁返情,对用药物催情和改善饲养管理无效,或返情三次以上的母猪,应淘汰。母猪一般3~6胎产仔数最高,到9~10胎降低,且带仔性能显著偏低,这种母猪应淘汰。加强母猪和种公猪的饲养管理。做好接产工作。接产时保持环境安静,动作要迅速、及时。若有难产,通常用催产素肌内注射。若30分钟后仍未产出,则要进行人工助产。加强哺乳母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