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附红细胞体为立克次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其具有多种形态,常见的有圆形、环形、球形,少见的有杆状、顿号状。附红细胞体通常寄生在红细胞表面,单个存在或者聚集成团,有些会存在于血浆中,呈游离状态。虫体经过革兰氏染色呈阴性,且对干燥和化学药物较为敏感,常规浓度的消毒药只需要数分钟就会将其杀死,但具有较强的抵抗低温冷冻的能力。
附红体寄生的宿主有鼠类、绵羊、山羊、牛、猪、狗、猫、鸟类和人等。本病的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清楚。报道较多的有接触性传播、血源性传播、垂直传播及媒介昆虫传播等。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长期或短期接触可发生传播。用被附红体污染的注射器、针头等器具进行人、畜注射,或因打耳标、剪毛、人工授精等可经血液传播。
成年牛较易发病,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垂直传播(母传子)、间接传播(蚊虫叮咬),并且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可以将奶牛体内的附红细胞体完全清除,所以此病较易反复,存在较大的治疗难度。牛附红体病以贫血、消瘦、虚弱、异嗜、拉稀,夏季发热为特征。患牛易疲乏,依绳或抵槽而睡,鼻流稀薄清亮、黏的鼻汁,长期腹泻,多不愿吃料或不愿吃草,有吃土喝尿等异嗜,贫血,消瘦,易患褥疮和蹄病。奶牛产后45天左右,奶产量突然大副下降,并开始排稀、异嗜,产后长期不发情,或发情不明显及数日不排卵。有的个体卧地后从阴门中流出清亮液体,无黏性。乳腺浮肿,尤其底部明显,挤奶困难,乳汁呈酒精阳性。产奶量达不到预产量,有些头胎牛高峰期日产30千克,第二胎、第三胎不升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