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皮肤真菌病为一种动物和人均可感染的传染性疾病,皮肤病真菌病原菌主要为犬小孢子菌、石膏样毛癣菌、疣状毛癣菌.目前,治病率比较高的为犬小孢子菌,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较长的潜伏周期,部分真菌感染疾病机体可以自愈。本病的致病微生物抵抗力强,在牛移走后数月里仍可在无生命物体、垫草和泥土中存活。在发过病的牛群中,犊牛密集或群集会导致发病增多(特别是在冬季)。在有过癣菌病的牧场,通常能发现癣在小母牛群每年都流行,反之,未出现过临床癣菌病的牛群一直没有此病,除非引进感染癣的动物。
发病奶牛的皮肤病多发生在头部,特别是眼的周围、颈部等部位,不久就遍及全身。病初成片脱毛区域如小硬币大小,有时保留一些残毛,随着病情的发展,皮肤出现界限明显的秃毛圆斑,一部分皮肤隆起变厚形似灰褐色的石棉状,病初不痒,逐渐开始出现发痒表现。病牛早期损伤的皮肤可能因痂下有浆液渗出或继发脓皮病而显得隆起。
在犊牛眼周、耳朵、鼻镜、颈部躯干等部位最易感染,但病变可出现于全身各处。头和颈部损伤最常见,因为锁、颈枷、颈带被污染并有助于传播疾病。用于小母牛群摩擦的柱子或梁可感染小母牛的躯干部。乳镜是另一个通常易被感染且具有一个或多个病灶的部位。除了卵圆形和圆形病灶外,大的癣损伤灶也偶见于成年牛。成年牛癣病暴发过程中,患有全身疾病的牛的癣损伤可能表现及恶化。用皮质类固醇治疗酮病牛也会表现出癣恶化。成年牛的癣也会出现于乳房、胁腹部皮肤或后肢,从而增加了人畜共患的危险,因为上述部位是挤奶员与动物接触的部位。挤奶员或病牛管理员感染癣病是经常发生的,癣是养牛业中最常见的一种人畜共患病。